台灣投資人近年熱中買ETF,截至2021年9月,總規模已經暴增到1.9兆元新台幣,扣除債券型ETF外,股票型與槓桿型ETF有6751億元,比2019年底僅3306億元,成長了一倍,由此可知市場火熱。
但許多新進者,可能是股市小白,對於股市或ETF的認識有限,只是跟著大家在市場衝進衝出,這樣投資很容易受傷。以下幾項投資ETF的NG行為,你中了幾樣呢?如果降低這些NG行為,就很容易輕鬆獲利了。
一,新發行低價,就是撿便宜?
這一二年新ETF發行很熱,很多投資人都認為發行價僅15、20元很便宜,買到不容易虧錢,這個想法是錯誤的。
舉例來說,元大台灣50(0050)目前價格是136元,永豐台灣ESG(00888)價格是15元,感覺上買永豐台灣ESG比買元大台灣50便宜很多。但其實這2檔ETF都是投資台股大型權值股,雖然投資內涵有差異但也不是特別大。二者價格差異大,主要關鍵是發行時間的差異,0050是2003/6發行,累積了14年的投資成效,而00888是2021/3才發行,累積績效時間短。
如果投資人在2021年10月買進這二檔ETF,不管是買0050、還是買進00888,都是買在台股17000點上下的位置,買進成本一樣。並不會因為哪一隻ETF價格較低,就可便宜買進。唯一的差異是心理面,小資族可能覺得15元比較容易入手,136元比較高不可攀,但若透過買零股,也可解決價格高低問題。簡單結論,價格高低雖不相同,但二者投資機會與風險是相同的,所以不要認為新發行ETF就是比較便宜。
二,搭熱潮搶進,搞不清楚投資內容?
目前全球正在熱烈討論電動車趨勢,光今年台股就有3檔電動車相關ETF登場。許多人都在問,這3檔有甚麼差異,該如何挑選?另外,今年也有2檔半導體ETF上市,究竟這2檔有甚麼差異,和先前已經發行的科技ETF有甚麼不同呢?許多人都是一頭霧水。
建議投資人一定要去基金公司網站,認真查詢一下該ETF的投資明細。如果是投資在台股,要了解主要持股與比重,如果是投資在海外股市的ETF,也要了解投資國家、產業、個股的分布。千萬不要看名稱就買進,而且境外ETF沒有漲跌幅限制,要小心波動風險。
三,過度溢價追漲
有些ETF短線出現一些亮點題材,造成投資人搶進,讓ETF「市價」遠高於「淨值」,此稱為「溢價」。建議投資人千萬不要溢價追漲,讓自己當冤大頭。
舉例來說,今年10/19正好有多檔ETF要進行除息,造成投資人溢價追搶現象。例如,富邦台灣優質高息(00730)是年配息ETF,配息率將近5.5%左右,原先價格穩定,是適合參加除息的標的。沒想到,除息前一天(10/18)忽然湧入大量投資人,導致收盤時溢價4.55%,等於把預期利息都吃掉了。除息當天(10/19)雖維持5.74%溢價,但隔天溢價消失,價格大跌,投資人目前尚在貼息虧損當中,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填息,這就是瘋狂溢價搶進的風險。
其實,遇到這種過度溢價情況時,投資人最好先不要投資,等到溢價熱潮消除或是除息後再布局,反而可以找到好買點,掌握填息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