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多元支付相當方便,反而讓我們把日常花費和所有資產的界線,越來越模糊。本書作者克勞蒂亞.哈蒙德就提到,用信用卡或金融卡付款,更傾向衝動購物,例如買蛋糕或巧克力,「無接觸交易」不只可能讓我們的帳戶縮水,還可能讓我們的腰圍變大。
同時,作者還提到,我們常會貨比三家,買下中間價位的商品,但這和賣場的擺設心機有關,就像是超市會在貨架上展示一高級的衛生紙,目的不是要讓大量顧客從中價位的品牌換成「奢華、柔軟的衛生紙」。相反地,他們是希望確保顧客忠於中價位的衛生紙,不要換成廉價衛生紙。
各位的錢包裡很可能同時有硬幣和鈔票、信用卡和金融卡、電子交通卡和禮券,以及會員卡的點數。
但假如我問各位,你現在手上有多少錢,你大概只會計算所有的現金總額。
我們會將現金、卡片和禮券分開看待,所以通常不會合起來計算總購買力。在某些情況下,這很合理。
小額用現金、大筆支出用信用卡 你也這樣理財嗎?
如今,日常的花用和我們全部的財產(至少是活期帳戶裡的)之間的界線已經愈來愈模糊。
我知道有些人認為,買三明治之類的小額支出應該一律使用現金,金融卡用在較大筆的消費,而信用卡只能用於奢侈品和度假行程。這是對金錢自制的方法。
假如能夠避免,我們似乎不應該用信用卡向銀行借錢,買個起司醃黃瓜三明治。
刷卡容易衝動買不健康食物「無現金交易」傷荷包還害腰變粗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古板和挑剔,但近年的研究顯示,這其實是很好的心理策略。美國學者花了6個月的時間,監測1000個家庭的食品消費行為。
在控制各種因素後,他們發現當人們用信用卡或金融卡付款時,更傾向衝動購買不健康的食物,例如蛋糕或巧克力。
這麼看起來,當我們不需要交出「真正」的錢時,就更容易享受充滿罪惡感的放縱。因此,「無接觸交易」不只可能讓我們的帳戶縮水,還可能讓我們的腰圍變大。
▲現金 vs. 刷卡購物,哪個花更多錢?(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無現金交易無痛消費 為何電子支付比較不容易存錢?
當然,物品的價格愈高,我們愈可能會用信用卡或金融卡來購買,這也不太令人意外。
這代表我們不需要隨身攜帶大量現金,而且信用卡還能讓我們用自己尚未擁有的錢來買東西。但這背後還有更多含義。
使用卡片購物時,我們不只更容易下決定,思維方式也會隨之改變。我們更容易忘記自己付了多少錢,也更可能給較多的小費。
看到這裡,我們應該愈來愈明白,自己對金錢的判斷並非總是理性的,我們的思考會受到金額高低和金錢形態所影響。
選中間價位最划算?小心陷入「中間價位」的陷阱
在價格方面,金錢對我們心智的操控尤其微妙。想像一下,你到電子產品店家想找一台新的筆記型電腦。
一走進店裡,你看到展示桌上一台又一台的電腦,乍看之下有許多選擇,但仔細研究後,你發現你中意的規格只有三種。
第一台是白色閃亮的經典款,但價格比你的預算高出太多;另一台的價格只要一半,但你發現記憶體容量較小,處理器的速度也不夠快,而且老實說,你覺得看起來有點廉價。
還有第三台,價格也是偏貴,但外觀比第二台好看,而且記憶體也比較大。你會選哪一台?
當然是看起來最合理的第三台吧—不是最頂級的,但也不是最廉價的。不過,這真的完全出於你的自由意志嗎?研究顯示,答案是否定的。
貨比三家真的最划算?揭賣場讓你花錢的擺設心機
現今的商店布置展示品的方式充滿巧思。他們知道僅有相對少數的顧客會購買真正昂貴的筆記型電腦,但如果和其他電腦一起展示,那麼在最昂貴的電腦旁邊,第二昂貴者就會變成「中等價位」了。
這種展示法利用的是「折衷效應」(compromise effect)。這個效應對人們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因為避開極端,選擇折衷者,似乎總是最合理的選擇。
▲貨比三家真的最划算?從買「衛生紙」,看賣場擺設心機。(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這種心理學效應,甚至會影響像廁所衛生紙這樣微不足道的事。超市會在貨架上展示一些特別高級的衛生紙,目的不是要讓大量顧客從中價位的品牌換成「奢華、柔軟的衛生紙」。
相反地,他們是希望確保顧客忠於中價位的衛生紙,不要換成廉價衛生紙。有許多心理學實驗都證實了這種效應。
折衷效應也和損失規避有關。最高檔的型號功能最佳,但最大的缺點是價格高;便宜的型號在價格方面取勝,缺點則是品質較差;中等價位者在品質和價格上都無法勝出,但卻也沒有明顯的缺點。
還記得嗎?當我們進行權衡時,對缺點的看重會多於優點。和獲得利益相比,我們更傾向規避損失,因此會做出妥協。
好消息是,我們很可能也不會感到後悔。除非產品有嚴重的瑕疵,否則我們通常都會對自己的選擇感到滿意。
這主要是因為我們一旦購入商品,就沒有其他同質的品項可比較。
延伸閱讀:台股史詩級崩盤,美術設計出身的他,為何能全身而退,短短幾天大賺453萬?「今年連假有1恐怖慣性」
作者簡介_克勞蒂亞.哈蒙德(Claudia Hammond)
屢獲殊榮的英國廣播主持人、作家和心理學家。她透過廣播、電視、播客、公開活動或著作,致力於分享心理學和醫學研究如何幫助改善我們的日常生活。
是英國知名學府薩塞克斯大學心理學系客座教授。她在世界各地進行心理學相關主題演講,並經常主持心理學、醫學和科學領域的公開活動。
她也為英國廣播公司「未來網」撰寫專欄,破解大眾的醫學迷思。
本文摘自樂金文化《大腦喜歡這樣花錢,那樣理財:32條智取金錢的心理學法則,看見你的消費、投資和借貸的財務盲點》
※ 本網站及作者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