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真正要轉得穩、轉得深,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當外在環境劇變,轉型不只是喊口號,而是一場關乎判斷力、耐性與資本韌性的長期挑戰。
可成科技穩健轉型以財務紀律支撐跨產業佈局,打造長期競爭力。
可成科技從筆電手機金屬機殼領域打下的精湛工藝基礎,沒有被拿來複製過去的成功模式,而是轉向下一階段的深耕升級。不是跟著題材跑,而是用一組組經得起檢驗的營運數字,穩健推進轉型策略,走出一條步步為營的新路。
可成科技董事長洪水樹帶領公司穩健轉型,推動三大新事業布局,同時以具體行動回應股東期待。
2020年,面對全球產業板塊移動與供應鏈重組,可成科技前瞻調整產線配置,出售中國泰州廠,重新聚焦製造平台的未來延展性與產業結構優勢。當市場逐步走向價格與規模的競賽,持續精進消費電子本業之外,董事長洪水樹決定將三十多年來累積的金屬製程與品質管理能力,延伸至對製程精度、技術整合與產品可靠性要求更高的產業應用——包括醫療科技、半導體設備與航太零組件。
尤其在美中貿易衝突與川普發起關稅戰爭之前,洪水樹已敏銳察覺風險與變局。他洞察企業不能依賴單一產業與市場,必須提前佈局。這場看似是產線與業務調整的行動,實際上是一場精密規劃的轉型啟動——將製造實力進化為跨產業工藝平台,為可成開啟下一個十年的成長軌道。
這三大領域進入門檻高、產品驗證期動輒數年、失敗成本也高,但客戶黏著度強。「客戶看重的是你的長期承諾與技術底氣,是否真的能陪他們走十年,」洪水樹說,他看中的,不只是眼前的成績,而是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的信用基礎。
高現金不是原罪,而是轉型的戰略資產
支撐這樣轉型步調的,是可成長期累積的穩健財務結構。多年來,公司帳上現金與定存資產始終維持在超過千億元水位,流動資產占總資產比重也長期維持高檔。這不是2020年資產出售後才開始,而是一貫經營哲學的體現。
洪水樹回憶1988年回家接班,隔年貸款7,000萬元蓋廠時,公司營收只有2,000萬元。那段時期的壓力與教訓,讓財務紀律深植可成文化。他說:「我們保留高額現金,是為了隨時應對擴廠投資需求與景氣反轉。」
然而,這樣的穩健,在部分外資眼中卻被誤解為「未善用資產」。對此洪水樹直言:「現金不是包袱,而是讓客戶相信你能一直做下去的保證。」特別是醫材與航太等新客戶,對供應商的資本結構與營運穩定度極為看重。
這份財務底氣,同時也體現在照顧股東權益上。即使退出手機業務造成營收短期大幅下滑,過去五年(2020-2024年)可成仍發出現金股利近60元、平均逾60%現金股利配發率;可成股票的平均殖利率6%,是台股平均值的兩倍。
2020年以來執行六次庫藏股,累計買回金額高達216億元,等同於免稅的每股回饋超過30元,在上市櫃公司中名列前茅。
可成科技2001-2024年每股盈餘、現金股利、現金股利配發率
資料來源:可成科技
當多數企業將轉型代價外部化給投資人時,可成選擇用財務紀律證明:轉型可以走得穩,也不必犧牲股東利益。
雙軸轉型策略,減少學費、聚焦成效
在轉型路上,可成展現清晰的邏輯。不是一開始就大撒資金,而是採取「雙軸轉型」策略:一軸來自本業,以原有金屬工藝平台滲透新領域;另一軸則是累積實戰手感後,透過投資與併購補足技術與市場 know-how。「我們做的是 corporate investment,著眼的是企業的長期經營與布局,」洪水樹說。
截至目前,可成已投資十多家企業,全部聚焦於醫材、半導體與航太三大領域。最近三年,可成積極研發微創手術器械與骨科植入物,並在去年透過旗下可力生醫切入植入式神經調節裝置,進軍CDMO(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領域。
在半導體領域裡,可成已經與全球前五大半導體設備商合作驗證、到航太領域取得 AS9100 認證,預計最快在今年底可量產全新機型的發動機高耐熱硬脆材料,這些佈局都不是憑空想像,而是建立在內部實作後的精準補強。
這樣的佈局方式,也讓可成避開了台灣企業常見的盲目多角化陷阱。他們不是從一個產業換三個,而是以一套「金屬科技平台」,延伸到三個共通製程需求的高值產業。新事業線彼此高度整合,不僅有技術協同,也具備潛在規模經濟效益。
財務效率提升,治理能力同步升級
轉型成效也開始顯現,近三年,可成的資產報酬率(ROA)、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及資本運用報酬率(ROCE)均不斷穩定提升。其中,衡量企業運用資本來創造報酬能力的資本運用報酬率更是快速成長,自2021年的6.9%,提升至2024年的24.8%,彰顯出可成在轉型時的資本使用效率與獲利能力同步增強。
可成科技2021-2024年 ROE、ROA、ROCE
資料來源:可成科技
與此同時,公司治理也同步升級。2025年董事會改選,可成將延攬具備醫療、半導體與機電領域實戰經驗的董事候選人,進一步強化公司決策的產業知識力與戰略掌握能力。內部也與大學醫工等科系合作開設課程,協助團隊補齊跨產業知識斷層。
從財務體質、資本配置到治理機制,可成的轉型不是表面的多角化,而是一場結合紀律、時間與精準判斷的深度企業升級。
在多數企業還在追逐短期效益的市場環境下,可成選擇了這條「慢但穩」的路。這條路不容易,但每一步都走得扎實,也更值得投資人長期託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