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離開手機市場後,可成選了最難做的三條路,還讓ROCE翻倍、股利近60元!

離開手機市場後,可成選了最難做的三條路,還讓ROCE翻倍、股利近60元!
既有的消費電子業務,加上醫材、半導體、航太三大新事業逐步展現營運成果,成為可成科技轉型的關鍵成長動能來源。

2025-04-16 17:00

企業真正要轉得穩、轉得深,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當外在環境劇變,轉型不只是喊口號,而是一場關乎判斷力、耐性與資本韌性的長期挑戰。

可成科技穩健轉型以財務紀律支撐跨產業佈局,打造長期競爭力。

可成科技從筆電手機金屬機殼領域打下的精湛工藝基礎,沒有被拿來複製過去的成功模式,而是轉向下一階段的深耕升級。不是跟著題材跑,而是用一組組經得起檢驗的營運數字,穩健推進轉型策略,走出一條步步為營的新路。

 

可成科技董事長洪水樹帶領公司穩健轉型,推動三大新事業布局,同時以具體行動回應股東期待。

 

2020年,面對全球產業板塊移動與供應鏈重組,可成科技前瞻調整產線配置,出售中國泰州廠,重新聚焦製造平台的未來延展性與產業結構優勢。當市場逐步走向價格與規模的競賽,持續精進消費電子本業之外,董事長洪水樹決定將三十多年來累積的金屬製程與品質管理能力,延伸至對製程精度、技術整合與產品可靠性要求更高的產業應用——包括醫療科技、半導體設備與航太零組件。

 

尤其在美中貿易衝突與川普發起關稅戰爭之前,洪水樹已敏銳察覺風險與變局。他洞察企業不能依賴單一產業與市場,必須提前佈局。這場看似是產線與業務調整的行動,實際上是一場精密規劃的轉型啟動——將製造實力進化為跨產業工藝平台,為可成開啟下一個十年的成長軌道。

 

這三大領域進入門檻高、產品驗證期動輒數年、失敗成本也高,但客戶黏著度強。「客戶看重的是你的長期承諾與技術底氣,是否真的能陪他們走十年,」洪水樹說,他看中的,不只是眼前的成績,而是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的信用基礎。

 

高現金不是原罪,而是轉型的戰略資產

 

支撐這樣轉型步調的,是可成長期累積的穩健財務結構。多年來,公司帳上現金與定存資產始終維持在超過千億元水位,流動資產占總資產比重也長期維持高檔。這不是2020年資產出售後才開始,而是一貫經營哲學的體現。

 

洪水樹回憶1988年回家接班,隔年貸款7,000萬元蓋廠時,公司營收只有2,000萬元。那段時期的壓力與教訓,讓財務紀律深植可成文化。他說:「我們保留高額現金,是為了隨時應對擴廠投資需求與景氣反轉。」

 

然而,這樣的穩健,在部分外資眼中卻被誤解為「未善用資產」。對此洪水樹直言:「現金不是包袱,而是讓客戶相信你能一直做下去的保證。」特別是醫材與航太等新客戶,對供應商的資本結構與營運穩定度極為看重。

 

這份財務底氣,同時也體現在照顧股東權益上。即使退出手機業務造成營收短期大幅下滑,過去五年(2020-2024年)可成仍發出現金股利近60元、平均逾60%現金股利配發率;可成股票的平均殖利率6%,是台股平均值的兩倍。

 

2020年以來執行六次庫藏股,累計買回金額高達216億元,等同於免稅的每股回饋超過30元,在上市櫃公司中名列前茅。

 

可成科技2001-2024年每股盈餘、現金股利、現金股利配發率

 

 

資料來源:可成科技

 

當多數企業將轉型代價外部化給投資人時,可成選擇用財務紀律證明:轉型可以走得穩,也不必犧牲股東利益。

 

雙軸轉型策略,減少學費、聚焦成效

 

在轉型路上,可成展現清晰的邏輯。不是一開始就大撒資金,而是採取「雙軸轉型」策略:一軸來自本業,以原有金屬工藝平台滲透新領域;另一軸則是累積實戰手感後,透過投資與併購補足技術與市場 know-how。「我們做的是 corporate investment,著眼的是企業的長期經營與布局,」洪水樹說。

 

截至目前,可成已投資十多家企業,全部聚焦於醫材、半導體與航太三大領域。最近三年,可成積極研發微創手術器械與骨科植入物,並在去年透過旗下可力生醫切入植入式神經調節裝置,進軍CDMO(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領域。

 

在半導體領域裡,可成已經與全球前五大半導體設備商合作驗證、到航太領域取得 AS9100 認證,預計最快在今年底可量產全新機型的發動機高耐熱硬脆材料,這些佈局都不是憑空想像,而是建立在內部實作後的精準補強。

 

這樣的佈局方式,也讓可成避開了台灣企業常見的盲目多角化陷阱。他們不是從一個產業換三個,而是以一套「金屬科技平台」,延伸到三個共通製程需求的高值產業。新事業線彼此高度整合,不僅有技術協同,也具備潛在規模經濟效益。

 

財務效率提升,治理能力同步升級

 

轉型成效也開始顯現,近三年,可成的資產報酬率(ROA)、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及資本運用報酬率(ROCE)均不斷穩定提升。其中,衡量企業運用資本來創造報酬能力的資本運用報酬率更是快速成長,自2021年的6.9%,提升至2024年的24.8%,彰顯出可成在轉型時的資本使用效率與獲利能力同步增強。

 

可成科技2021-2024年 ROE、ROA、ROCE

 

 

資料來源:可成科技

 

與此同時,公司治理也同步升級。2025年董事會改選,可成將延攬具備醫療、半導體與機電領域實戰經驗的董事候選人,進一步強化公司決策的產業知識力與戰略掌握能力。內部也與大學醫工等科系合作開設課程,協助團隊補齊跨產業知識斷層。

 

從財務體質、資本配置到治理機制,可成的轉型不是表面的多角化,而是一場結合紀律、時間與精準判斷的深度企業升級。

 

在多數企業還在追逐短期效益的市場環境下,可成選擇了這條「慢但穩」的路。這條路不容易,但每一步都走得扎實,也更值得投資人長期託付。

以精準音樂推薦演算法提升用戶黏著度

 

喜歡音樂的人對 Spotify 應該都不陌生,Spotify 的營運地區涵蓋全球 61 個國家,台灣也是其中之一。無論是免費或付費用戶,皆可無限制的聆聽歌曲,差別只在提供音樂服務給免費用戶時,會穿插廣告以賺取廣告收入。

 

我個人是 Spotify 的忠實用戶,主要原因是 Spotify 推薦的歌曲實在是深得我心。所謂推薦歌曲指的是 Spotify 會根據某用戶聆聽音樂行為,找出其他音樂品味類似的用戶,並把其他用戶也喜歡、但某用戶尚未聽過的音樂推薦給他。另外,Spotify 也會蒐集並分析網路上的評論,為每首歌標記曲風,而對那些較無用戶行為與評論可以參考的新歌,Spotify 則會根據音頻去分析歌曲本身的風格,然後,再根據用戶的喜好推薦風格類似的歌曲。對這個功能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在此我就不贅述演算法的細節。

 

而隨著 Spotify 的用戶持續增加,這些聆聽音樂的行為資料庫也變得更加龐大,不僅音樂推薦系統得以優化,還能進一步提高用戶的黏著度。關於用戶黏著度,根據Spotify 於 F-1 揭露的數字,平均每月流失率 (Churn Rate) 從 2015 年的 7.7% 降低至 2017 的年 5.5%,而這個數字與許多同樣提供訂閱制服務 (Subscription Model) 的公司相比,可說是相當健康。此外,顯示用戶黏著度的 DAU/ MAU (每日活躍用戶/ 每月活躍用戶) 由 15Q1 的 37% 上升至 17Q4 的 44%,Content Hour per MAU (每月活躍用戶聆聽音樂時數) 則由 15Q1 的 19 小時上升至 25 小時,在在都顯示了 Spotify 的用戶黏著度持續成長。

 

Spotify 的用戶黏著度持續增加 (資料來源:Spotify F-1)

 

營收持續成長,然高昂權利金卻為未來獲利性增添變數

 

Spotify 的營收成長狀況相當健康,2015-2017 的年營收分別為 US$ 2.4 billion、3.6 billion、5.0 billion (註 2),分別年增 79%、52% 與 39%,其中音樂串流收入貢獻了將近九成的營收,另外一成是廣告收入,2017 年底的月活躍用戶數與付費用戶數則分別為 159 million 與 71 million。

 

Spotify 的主要營收來自付費用戶的訂閱費 (資料來源:Spotify F-1)

 

然而,由於 Spotify 需支付唱片公司高昂的權利金,淨損也逐年增高。三大唱片公司 The Universal Music Group、Warner Music Group 和 Sony 掌控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音樂版權,若再加上 Merlin Network,Spotify 有高達 87% 的串流量來自這四家公司,唱片公司擁有相當強的議價權,也因此 Spotify 所需支付的授權金始終居高不下。

 

Spotify 和唱片公司之間的授權金採營收抽成,或是依用戶數與歌曲播放次數計算 (註 3),但無論是哪種方式,都意味著 Spotify 的成本至少將隨著使用者和營收的增加而等比例成長,並沒有邊際成本遞減的效益,導致公司毛利率一直維持在 11-20% 的水準。相較之下,同樣提供串流服務的 Netflix 只需支付一次影片授權成本,因此毛利率隨營收放大,由 2012 年的 12.6% 一路上升至 2017 年的 32.4% (這也解釋了為何 Netflix 享有 7.9 倍的市場營收比,相較之下,串流音樂服務因高授權成本壓低毛利率,因此 Spotify 與 Pandora 只有 4.3 倍與 0.8 倍)。再扣掉研發、行銷、人事與財務成本後,Spotify 2017 年仍虧損 US$ 1.5 billion,於是許多投資人對串流音樂是否是一門賺錢的生意抱持著高度疑問。

 

Spotify 淨利率逐年下降,使投資人對於未來獲利性存疑 (資料來源:Spotify F-1)

 

Spotify 的競爭者,如 Apple Music、Amazon Prime、Google Play Music,都有大公司撐腰,甚至有資源推出自己的音響設備。對這些大公司來說,音樂串流只是他們主要產品服務之外的附加服務,即便本身是個低利潤的商業模式,為了提供消費者更好的整體體驗,集團永遠都有足夠的資源來支持這個低毛利的生意,相較之下,須憑一己之力撐起這個商業模式的 Spotify 便顯得十分艱辛。

 

掌握用戶行為或許能為公司取得更低的授權成本

 

老實說,Spotify 是否能成功壓低授權成本並提升獲利,沒人能說得準,但近來有許多跡象顯示,唱片公司已願意在授權金上讓步。Spotify 在 2017 年已與 Universal Music Group 談定合約,只將旗下的音樂內容提供給付費用戶,而非所有用戶,唱片公司就會降低授權金額,因此,公司毛利率也由 2016 年的 13.6% 上升至 2017 年的 20.8%。

 

另外,我認為 Spotify 手上還有一張王牌,那就是上億用戶的資料與音樂偏好。Spotify 在 2017 年推出 Spotify for Artist,亦即將用戶的基本資料與聆聽行為,如居住地區、聆聽音樂時間等,提供給唱片公司,幫助他們理解聽眾的喜好,以提升行銷的精準度,取得更多的聽眾與追蹤者,進而提升在 Spotify 上的能見度,甚至創作出更受市場歡迎的作品。如果可以善用這些資料,估計將能使 Spotify 有更多的籌碼去取得更低的授權金。

 

Spotify 日前公布了 2018 年財務預測,其中提到今年營收將成長 20-30% 至 US$ 6.0-6.5 billion,付費用戶也將由去年的 71 million 持續成長至年底 92-96 million。不過,公司對今年毛利率的預測為 23-25%,仍維持在 17Q4 24.5% 的水準,這似乎預告今年尚無法與唱片公司重新談判營收分潤。

 

總結來說,我認為雖然眾多大公司競相投入串流音樂服務,但 Spotify 畢竟是唯一專注於此服務的公司,也是最願意投入資源、並不斷優化消費者聆聽體驗的公司,因此,Spotify 的用戶成長與顧客黏著度皆相當健康,未來預計也將維持這樣的態勢,而股價表現也證明了投資人認同 Spotify 的價值與未來成長性。只不過,公司最終是否能將串流服務轉化為一門能營利的永續生意,或許就只能看它是否能夠將用戶行為資料轉化為對唱片公司有用的資訊,來提升自身的議價能力,而這也將是資本市場未來持續關注的重點。

 

註 1:各家公司的 2018 年營收預估來源如下 (1) Spotify 參考公司 2018 年財務預測,取營收年增率 20-30% 中間值之 25% (2) Netflix 參考 18Q1 財務預測 之年增率 36% (3) Pandora 參考公司 2018 年財務預測 年增率 7-10% 中間值之 8.5%。

 

註 2:F-1 原幣別為歐元,此處以歐元/美元匯率 1.23 換算成美元。

 

註 3:Spotify 支付權利金的方式與用戶付費與否有關,若是付費用戶使用服務,權利金的計算方式為 (1) 營收抽成 或 (2) 按用戶數計算,取金額較高者。若是免費用戶使用服務,權利金的計算方式為 (1) 營收抽成 或 (2) 按歌曲播放次數計算,取金額較高者。

 

不想錯過對數位經濟的深入分析,請關注AppWorks的FB粉絲頁

 

作者簡介:

現任AppWorks分析師,負責投資,表面上是個冷靜理性的金融人,但其實對創業有莫名的熱忱,立志成為台灣網路創業家與資本市場的橋樑。先前於凱基投顧擔任 Research Associate,主要負責產業研究和財務分析。台大財金系畢業,大學時期活躍於創意創業學程、不一樣思考社。

 

 

延伸閱讀
盼「家和萬事興」... 元宵節前召集五院會商,賴清德:五院如五指各有功能,併攏才有力量!
盼「家和萬事興」... 元宵節前召集五院會商,賴清德:五院如五指各有功能,併攏才有力量!

2025-02-10

最大咖罷免領銜人出爐!曹興誠任罷免徐巧芯原因曝光...國民黨只有「這個」立委沒被鎖定
最大咖罷免領銜人出爐!曹興誠任罷免徐巧芯原因曝光...國民黨只有「這個」立委沒被鎖定

2025-02-10

防詐新戰略論壇》高學歷就不會被詐騙?專家曝真實情境:被騙的主因可能是過度自信,別以為眼見為真
防詐新戰略論壇》高學歷就不會被詐騙?專家曝真實情境:被騙的主因可能是過度自信,別以為眼見為真

2025-01-15

全台大罷免四起 藍綠各有隱憂 … 藍營出包領銜人資格不符、綠營內部不同調
全台大罷免四起 藍綠各有隱憂 … 藍營出包領銜人資格不符、綠營內部不同調

2025-02-08

防詐新戰略論壇》每個投資詐騙案平均被騙43天結束、178萬起跳:警察要你匯錢給他,千萬不要匯
防詐新戰略論壇》每個投資詐騙案平均被騙43天結束、178萬起跳:警察要你匯錢給他,千萬不要匯

2025-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