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許多人都在尋找能夠讓自己在財務上保持穩定的方法,當生活不可預期的風暴來臨時,該如何保護自己的財務計劃?《我的金錢之旅》一書提供30個來自不同背景的真實故事,點出如何在生活跌盪中找到財務自由的秘訣。
借貸投資前先思考風險 做好資產配置
近年來,透過質押、房子增貸取得資金,進一步買房或投資股票,成為熱門討論話題,理財作家嫻人認為,此作法必須先看當時市場環境,同時須考量風險,「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沒工作。」她坦言,身邊部分朋友因增貸再買房,資產較她多出許多,但她絲毫沒有羨慕,自認理財上偏向保守,「因為世事多變化,少一點財務責任,做決定時比較容易。」
若真的要借貸投資,嫻人建議可從年薪角度,思考自己能承受多少額度風險,例如:年薪70萬,即使不幸全額損失,頂多運用一年至兩年時間賺回本金,風險永遠是第一考慮要點。以她來說,為確保生活無虞,可隨時應對突如其來風暴,嫻人準備5年安全性資產,股票佔資產的60%,債券與定存各20%。「這是退休族(配置),年輕人股票可再多一點。」
每月3,000元定期定額 長期持有滾大資產
嫻人舉例自己兒子,剛出社會、身上資產還不多,因此準備6個月生活準備金後,其餘資產配置百分之百都投在股票中,2021年開始,每個月3,000元定期定額投資元大台灣50(0050),再逐步增加金額。「從二十歲起步,每月存下3000~5000元,等六十歲時就不得了了。」她笑說,雖然年輕人距離退休還很遠,但只要存下第一桶金,就會很有成就感,自然而然有動力繼續前進。
她從自身經驗建議,不要停利停扣,過度頻繁進出股市,無論持有0050或富邦台50(006208),只要進行指數化投資並長期持有,必能享受甜美果實。
分散到全球市場 做好功課再進場
若投資人擔心台積電在市值型ETF中佔比過大,可將部分資產配置到全球型ETF當中,「較佳做法是分散到全球市場,像是投資VT(Vanguard全世界股票ETF),因為臺灣畢竟還是一個較小的市場。」不過,無論做何種類型投資,嫻人都建議應先進行充分了解,若是聽別人說,或追逐媒體熱門標的,往往都會導致錯誤判斷。
她印象深刻一名讀者曾私訊她:滿手賠錢高股息ETF,該如何是好?「我就開了幾本書單,請他先看一下。」不直接提供做法的建議並非無情,她提醒投資前一定要先做功課、了解標的,如果不夠了解,一旦遇股市下跌因恐慌就離開市場,就會相當可惜。
延伸聆聽
真的需要存到 4000 萬才能財務自由?關鍵3習慣,拿回人生選擇權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參考《我的金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