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22年看了一篇文章〈錢若沒能讓你快樂,那大概是你沒把錢花在對的地方〉,突然有所領悟:只要懂得用錢,錢就能讓你快樂。
坦白說,這輩子要是從來不曾按照自己的意思生活,從來沒想過自己怎樣才會快樂,純粹就是還清債務、存錢、累積財富,直到生命的盡頭,那可以說一點意義也沒有。
這才是我們理財的目的,不是為財務獨立而財務獨立,而是創造一個能自由運用時間與金錢,至少能運用得好一點的人生。
金錢可以買到快樂的6種方法
你擁有的錢越多,運用這些方法當然就越容易。但你也許會感到意外,原來只需要稍微調整花錢的方式,就能大大提升你的快樂。我們這就看看幾種實用的方法,運用你現有的錢,創造更有價值的人生。
一、鋪平未來的路
將自己不喜歡做(或是太耗時間)的事情外包給別人做,就能節省時間。但我現在想強調的,是花錢讓未來的路更輕鬆,所能帶來的情緒效益,也就是快樂。
除了準備應急基金,以備不時之需之外,也要用錢讓日常生活更輕鬆,就能減輕壓力,生活也會更快樂。
例如我這個禮拜把工作衫送去乾洗,就不必自己手洗,也不必擔心我不甚高明的熨燙技術,會把衣服燒壞。
現在要請你練習。想想要怎麼花錢,未來的路才會更輕鬆。你要是有閒錢,那這個禮拜不妨挑一件事情試試,無論是把一件外套送去乾洗,還是花錢請會計師打理你的稅務。
這也是個好機會,能讓你放大思考格局,在你的願景表增加一些目標。例如你現在可能負擔不起,但也許希望幾年後,每二週將衣服送乾洗一次。
二、經驗比東西重要
那篇探討快樂的論文,有句話讓我印象格外深刻:「金錢是得到快樂的機會,但很多人經常虛擲這個機會,因為他們以為能讓自己快樂的東西,往往起不了作用。」
社會訓練我們去追求物質的東西,向我們保證追求到了就會快樂。
但買到一樣東西的興奮感,消逝得也很快,尤其是買這個東西沒有什麼特別目的的時候。
研究顯示比起買來的東西,買來的經驗帶來的快樂顯現得更快,也更長久。
比爾.柏金斯在《別把你的錢留到死》提到我們憶起回憶,從中得到的樂趣,就是他所謂的「記憶股息」。
簡言之,我們每次回想一段經歷,例如一次很特別的假期,得到的快樂感就是記憶股息。你不僅得到第一次累積經驗的好處,經驗還會在你的記憶中存在多年。
我就體會過記憶股息的作用,紅髮艾德魔力四射的現場表演終究有結束的時候,大家散場回家,我在演唱會現場感受到的快樂,卻沒有結束。甚至可以說我現在想起這段回憶,還是很快樂。
雖然許多研究告訴我們要累積記憶,不要累積堆放在閣樓的雜物,但實際上很難做到,因為我們很少會停下來思考,無論是經驗還是物質的東西,究竟要買什麼,自己才會快樂。所以我們這就來想想。
列出你過去一年來,購買的5項最昂貴的物質產品(房租、公用事業費用除外)。再列出過去一年來,你購買的5個最昂貴的經驗。思考下列問題:
- 看著、思考著這2份清單時,有什麼樣的感受?
- 哪一份會讓你感到更快樂,想起更多快樂回憶?
- 你該如何花錢買來更多經驗?(可以是一些小事,例如帶朋友出門參加活動。也可以是願景表裡面的較大的構想,例如全家出國度假。)
三、期待就有了一半的樂趣
想想你在人生中,期待幾小時後、幾天後,甚至幾週後,才會得到很想要的東西,或是事件的經驗。
在期待的期間,你想像夏季的假期,想像在新房子的生活,或是想像終於得以造訪大家讚不絕口的那家餐廳。
雖然在等待的過程中,可能會緊張、不耐煩、生氣,但研究證實,你越是期待一種經驗,越能從中得到樂趣。
這種效應在期待經驗,比期待買東西顯著得多。此外,期待未來的正面事件,對心理健康也有益。
一項研究顯示,「期待正面的事件,就足以引發正面的情緒狀態。」也能讓我們更輕鬆應對生活的壓力。
看看你的行事曆。接下來的6個月,有沒有你期待的事情?也許是與朋友的午餐約會、工作會議,或者是你已經訂票的音樂會。
如果沒有,那能不能預訂一個你會期待的活動?期待未來的經驗,能讓自己更快樂。
四、把錢花在其他人身上
你投資多少錢經營與親朋好友的關係?研究證實,同樣的金額,我們花在別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快樂多了。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以為把錢花在自己身上才比較快樂。
我們把錢花在親朋好友身上會比較快樂,原因之一是可以建立社會關係。
你與朋友輪流請對方喝咖啡或吃午餐,再比較你在你請客時,與他請客時的感受就知道了。
這可以說是一種默契,等於你們約定很快要再聚。這表示你相信對方會延續這種作法。
想想你買禮物給至親好友(尤其是給他們驚喜),或是捐錢給你重視的組織團體時的感受。這些舉動強化了你與社會的連結,帶給你的快樂,遠大於你將同樣一筆金額花在自己身上。
你要是手頭比較緊,那就要想想以其他辦法展現慷慨,經營關係,而不至於影響到自己償債,或是累積應急基金的進度。例如你可以請朋友來家裡喝咖啡,不去外面喝,或是幫家人組裝家具。
五、捐贈金錢
要想一想你可以怎樣將手上的資源,與其他人共享,因為這對你的快樂有很大的影響。
哈佛大學商學院的麥可.諾頓在人氣很高的TEDx Talk 演講表示,花錢在別人身上,自己也會快樂。他也說,並不是一定要花大錢,比方說捐1萬澳元給本地的學校,自己才會快樂。小小的善舉照樣能讓自己快樂,例如在學校舉辦的市集消費,請別人喝咖啡,或是線上捐款50澳元。
給自己一個挑戰,在未來24小時捐出10澳元,也許是幫助別人,放些零錢在小費罐裡,或是捐給慈善機構,再想想自己的感受。
六、數量與新奇的效應
有時候花小錢買很多經驗與物品,比花大錢買一個好。出國度假之類的盛大經驗雖說很好,但出國度假的結果,就是這一年恐怕沒有那麼多錢,能買東西讓自己開心。
這又回到享樂適應的概念,也就是我們的大腦很快適應重大的經驗或購買,但對於較為尋常的經驗或購買,則是適應得較慢。我們結束浩大的旅程,調整好時差之後,很快又開始尋找下一個快樂的泉源。
我選擇跟朋友在週末一起喝咖啡,因為我覺得這樣做,比一年一度花錢在週末出國度假更快樂、更滿足,而且不只在當下,還會延續整個禮拜。不過這還是要看各人的價值觀、目標,以及偏好,所以最好試試各種選擇。
想想有哪些方法,不必花大錢也能讓自己常常快樂。也許是跟朋友一起參加每週一次的運動課程,每個月買一本新書,或是每週末試試一家新的咖啡館。
還有一種用錢買快樂的方法,是把你花錢的方式,跟花錢的對象結合。專家建議,可以運用下列的變數,改善大腦對於經驗的感覺:
- 新奇(你從未經歷過)
- 意外(你沒預料到)
- 不確定性(你不太確定是什麼)
- 易變(層出不窮的變化)
花錢買快樂還要講究新奇,有個簡單的辦法,是花錢做你從未做過的,也很有意思的事,例如造訪你從未造訪過的國家,或是試試你從未接觸過的跳傘運動。
但也別忘了我們討論過的數量。即使你做的是小事,例如週末出門喝咖啡,也可以追求新奇,給自己更大的享受。例如你可以去新的咖啡館、請朋友喝杯咖啡,或是換個時間去喝咖啡。你花費的金額不會相差太多,得到的經驗卻不同,說不定你還更喜歡。
想想你能以哪些不同的方式花錢,為你購買的東西增添新奇的元素,也增加購買的數量。這是運用你每個月都會花費,用於買你想要的東西的錢,做出一些微幅的調整,讓自己更快樂。
延伸閱讀:人過中年,這5種錢一定要捨得花,尤其是「請兒孫吃飯」!63歲公關教母丁菱娟的花錢智慧
作者簡介_凱特‧坎貝爾(Kate Campbell)
理財導師,喜歡與有緣人暢談大家都避談、但也很重要的話題:錢。除了發表探討個人理財的文章外,她也在Rask Education開設免費線上課程,探討的主題從規畫預算到財富自由,應有盡有。另外也在多場活動發表演說。在個人理財的領域,經常可見凱特的身影。
凱特曾任職於花旗集團、InvestSMART,以及Timelio,也曾在金融業從事財務經營與投資行政工作。她是坎培拉大學的企業管理學士,也持有Kaplan Professional的一般理財顧問、基金管理、退休金,以及證券RG146資格證照。
她也主持澳洲最熱門的理財播客Australian Finance Podcast。
本文摘自真文化出版《用錢買快樂:找到自己最重視的價值,好好理財,穩穩投資,財富就能幫你買到時間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