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演員、導演、作家等多重身份的金鐘影后王琄,自嘲自己不安於現狀的斜槓人生,她生命歷經許多的故事,建構出現在的人生藍圖。她在《逆光》一書中分享,母親是她第一個理財老師,從幼兒園2毛的零用錢開始,到工作的第一桶金。歷經卡債生活,積極上課讀書學習理財思維,現在她撕去身上藝文界不懂財商的標籤。她認為:「每一個逆境都會給禮物,低潮的時候要先投資自己!」
王琄,可說是「斜槓人生」的優秀表率,早期在劇場界耕耘,之後陸續在影視圈闖出一片天,更運用自身專業投身表演教學,無論生活還是工作都勇於嘗試,從不給自己設立框架。沒有當過媽媽的她,卻以不同的母親角色三度獲得金鐘獎肯定,成為「媽媽專業戶」。她在《毛利小姐變有錢》節目中分享家人在她生命中的重量,形塑了她生活中的習慣和個性,更潛移默化了她的金錢觀念。
母親全職養五個小孩
用零用錢教金錢觀念
「那是一個均貧的年代,什麼都沒有,只有創造力。」王琄的原生家庭,父母親在匱乏的年代努力養活五個孩子,爸爸轉換跑道去做十大建設隨隊醫生,為了多領加給,一個月才回家一次。而幾個小孩就跟著媽媽在家做家庭代工,手作美國聖誕節檔期要用的裝飾和禮物,一家人在炎熱的夏天中忙著織圍巾、做燈泡。
媽媽全職帶小孩,因此對賺回來的錢管理格外謹慎。王琄說,媽媽的理財概念都是跟在台北聯勤總部上班的鄰居學的,知道當年在農會、郵局定存的利息比較高,有一筆存款就往裡面放。
知道賺錢不容易!媽媽也用同樣的態度教育孩子金錢觀。王琄回憶,媽媽會依照不同的求學階段給不同額度零用錢。從幼稚園給2毛開始、國小給20元、國中給200元,「媽媽給我們零用錢是為了讓我們有尊嚴,不要去起歹念偷竊自己沒有的東西。」同時替每個孩子開戶頭,教導管理錢財觀念。即便日後姊姊到金門教書補貼家用,讓家庭經濟比較輕鬆,自己到外縣市求學時,仍時時提醒自己不要胡亂消費。
表演藝術之路經濟拮据
第一桶金選擇投資視野
大學就讀戲劇系的王琄,雖學習過程很快樂,但畢業卻面臨不知道能做什麼的窘境,只能待在學長的劇團,有戲就演。「現在一場戲做八個月,拿10萬可能有人勉強願意做,當時我們只有2萬塊。」她雖然有工作,卻也意識到收入十分有限,節流也必須學會開源,因此拿著自己戲劇專業學士的文憑,接了2間藝術學校表演藝術老師工作,讓自己每個月能多賺9600元。
「還好當年房租才3000多,一張床、桌子、檯燈就能住。」王琄說,這樣的生活讓她物慾很低,存到錢先買的是一張舞蹈技藝補習班的課程卡,在低潮時有限收入裡,她選擇優先投資自己。「我會懷疑明天還有沒有這些工作,存錢是未雨綢繆,當年也沒什麼遠大目標。」
後來陸續透過朋友介紹,工作機會增加,每月收入達3萬元。不過王琄存錢的速度變快,卻沒有忘記自己低潮時養成的消費習慣,在選擇離開收入不高的民心劇場那年,她給了自己一份充滿儀式感的行動-巴黎之旅。
「我用第一桶金,投資自己的視野!」王琄認為,第一桶金不論金額大小,都會讓人思考錢的意義及價值,有人會去投資股票或房地產,她選擇投資自己,在巴黎流浪,即使完全不懂法文,也能在藝術之都美感薰陶下,看懂《新橋戀人》中愛情的動人故事。
「年輕時,要勇敢冒險!投資自己絕對不會錯。」王琄分享,2005年以《再見,忠貞二村》獲得金鐘獎,她大可以享受蜂擁而來的戲約,拉抬價碼,但她選擇去兒童文學研究所進修、去上心靈成長課、去找老師學習理財課。
學習整理財務漏洞
脫離卡債族人生
「很多人會覺得學藝術談錢會失去靈魂,但失去靈魂的其實是人,錢是中立的。」她表示,轉念的想法產生時,工作的機會就變多了,存款也漸漸增加了。
王琄透露自己曾是「卡債族」,透過理財老師的指導,王琄接觸了《小狗錢錢》這本書,學會檢視自己的財務漏洞,無論生活消費、負債、工作收入都用整理清楚,不僅梳理金流、評估還錢能力,同時開始設定還錢計畫。
「我有兩個帳戶,一個沒有提款卡,拿到收入時就先往裡面存一半。另一個有提款卡,當生活支出帳戶,錢會盡量放少一點。」王琄分享從書中學會的「分帳戶理財法」,降低容易提款的帳戶金額,提高領錢手續很繁瑣的帳戶存款金額。她也學會轉帳帳戶都要求要使用同一家銀行,因為不想浪費跨行轉帳15元手續費。
多元斜槓的王琄,為工作南征北討,曾不斷租屋,自認不買房的她,最後仍選擇買自住房的原因為何?歡迎收聽本集《毛利小姐變有錢》https://lihi.cc/U0z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