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花掉的總是要還。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 BNPL)業務在國內發展快速,尤其鎖定無法申辦信用卡的年輕人、信用小白,外界憂心,恐將重演20年前的卡債風暴。
對此,金管會日前已建議租賃業者,將金管會所提出、針對BNPL業務所訂定的指引,納入租賃公會的自律規範。究竟BNPL是什麼呢?
央行在臉書PO文指出,20多年前,當時台灣歷經亞洲金融風暴後,銀行獲利逐漸萎縮,萬泰銀行將日本銀行業小額信貸業務的獲利方式引進台灣,發行台灣首張現金卡「喬治瑪麗」(George & Mary),音似台語的「借錢免利」。也就是持卡人只要現金卡在手便可隨時利用ATM提款(預借現金)。
2001年,「喬治瑪麗」現金卡發卡量突破40萬張,該業務的成功讓許多銀行同業因害怕流失客戶,紛紛加入發卡行列。然而好景不常,2005年下半年起,因信用卡與現金卡發卡浮濫,持卡人信用過度擴張,已無力如期還款,造成雙卡卡債風暴,成為當時嚴重的社會問題。
外界為何憂心BNPL重演卡債風暴呢?央行表示,BNPL係業者提供可讓消費者延後、分期付款的支付方式;其運作方式為,消費者須向BNPL業者註冊,BNPL業者透過自家額度計算方式,給予消費者相應額度。
當消費者購買商品,並使用BNPL時,BNPL業者向商家收取服務費(約4%~9.5%不等),並先將商品款項墊付予商家,消費者則在拿到商品後,於一定期間內向BNPL業者償還墊付款。
各業者提供的具體條款雖有不同,但根據美國財政部通貨監理署(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 OCC)的定義,BNPL就是「分4期或更少的期數付款且無須收取額外費用的貸款」,其實很像信用卡的分期零利率。
央行指出,BNPL在台灣掀起話題的潮流前,其實在國外已行之有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BNPL產業更是迅速地增長。費城Fed研究指出,自2019年來,美國BNPL交易量快速成長;市場調查機構Research and Markets則預期,本(2024)年全球BNPL市值可望達6332億美元,迨至2029年,更可望突破1兆美元。
許多調查顯示,財務脆弱的個人特別有可能使用BNPL,使用者主要為年輕人、無法從傳統管道取得信用(例如向銀行申辦信用卡、各式貸款等),以及財務狀況較差的族群。
紐約Fed最新研究顯示,財務脆弱者頻繁使用BNPL,且似已將其作為常規支付選項;不過,也有少部分的財務穩健者經常使用BNPL從事高額消費,主要著眼於透過BNPL可省下須為高額消費支付的信用卡分期利息。
對商家來說,支援BNPL不僅能觸及的客群更廣,亦可在消費者購物的瞬間即取得貨款,且若消費者不願還款,亦是由BNPL業者來承擔風險。事實上,BNPL暗藏不少風險。
央行表示,首先,BNPL鼓勵人們做出逾越承受能力的消費;2022年,慈善機構Citizens Advice針對英國BNPL使用者的調查結果指出,逾40%使用者已陷入以債養債的困局。
再者,BNPL不適用於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傳統金融法規,消費者遭遇問題時往往無法向監管當局反映,已有許多國家監管當局示警注意BNPL的風險、要求BNPL業者加強自律,並呼籲或已著手修法,將BNPL納入監管範圍。例如,許多歐洲國家認為BNPL本質與信用雷同,包括英國、荷蘭、法國等國多已將BNPL視為信用行為,由金融監理當局加以監管。
央行表示,「雖然把錢錢變成喜歡的樣子很令人開心,但粉絲們買到剁手之餘,可別忘了審慎評估自身還款能力噢!」
【金融新知來報報:先買後付(BNPL)是什麼?背後又暗藏著什麼風險呢?小編報您知!】 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
由中央銀行發佈於 2024年3月1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