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減肥革命」於生醫產業掀起投資話題,不少題材亦等待發酵。
研調機構FaceSet預估,小型醫療股明年獲利可望成長15.5%、中型股16%、大型股則為16.8%。
今年最火紅的藥物,就是減肥新藥「瘦瘦筆」了,不但掀起全球減重革命,諾和諾德、禮來股價漲翻天,羅氏藥廠也展開併購,搶食「減重市場」,可以想像其背後龐大商機。根據花旗分析師預測,至2035年,減重藥的年營收可望達710億美元,巴克萊更看好達一千億美元。
新藥取得大眾與資金關注,背後浮現的是逐年增加的高齡人口,與尚未被滿足的醫療照護需求,包括遠距醫療、機器人手術、精準影像治療等科技發展,扮演了生技、醫療產業的長期成長動能。根據外資投行高盛報告,明年醫療產業整體營收成長5%,獲利預估則成長18%。
基金持股多藥廠、保險龍頭
今年以來,多數生醫類股的價格依然溫吞。那斯達克生技指數(NBI)至12月8日,為負5.66%,表現仍是負報酬,不如其他美股主要指數。整體行業本益比為17.1倍,比起標普五○○指數的19倍還低。隨著升息步入尾聲,將利於明年資金挹注相關類股,近一個月,NBI已漲了7%,基金也出現反彈。
觀察績效前10名基金的成分股配置,其中不乏禮來、諾和諾德、默克、福泰(Vertex)等知名藥廠身影。另看到全美健康保險龍頭的「聯合健康保險」,名列成分股清單。
聯合健康保險擁有龐大市場與良好的業績,近4季ROE(股東權益報酬率)27.46%,今年第3季營收為923.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4%。公司更預期,明年將為額外100萬人提供醫療保險服務。因此,其為眾多基金最大或第2大持股,不意外。
再看其他子產業布局,績效前10名基金中,目前多數仍以製藥股占比高於生技股。以績效領先的「PGIM保德信全球醫療生化基金」為例,製藥股占比約28%、生技股占27.74%、醫療設備占19.36%,而醫療服務則占1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