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災來臨時往往引發投資人恐慌,但把握住熊市的便宜價,未來就有機會讓財富翻倍增長!今周刊顧問張弘昌導讀《熊式啟示錄》一書,解讀熊市底部特徵,展望明年(2024)股市投資佈局。
《熊市啟示錄》作者羅素.納皮爾挑選出20世紀美國股市四大熊市並進行分析,歸納出判斷熊市底部、掌握牛市起漲點的眾多要素。此書推薦人、今周刊顧問張弘昌表示:「判斷要對比其他的訊號,不要用單一指標。」
判斷熊市底部有幾項指標,包括:觀察成交量、周轉率是否偏低;空頭上漲時,空單量有否增加;避風港型股票是否下跌等。總體經濟方面,可觀察GDP成長情況、景氣對策信號燈、M1B月增率、出口外銷訂單量等。
其中所謂「避風港型股票」,指的是熊市來臨時,由於法人資金無法像散戶全數撤出,轉往提供相對穩定報酬的標的,以台股來說、過去常是配息穩定的電信類股。若法人將避風港股票資金抽出,開始做積極性布局,就是離熊市底部不遠。不過張弘昌提醒,目前看台灣電信股已不太準確,部份資金轉向年報酬率4%以上的債券。
總經指標則可觀察國內生產毛額(GDP)。法人出身的張弘昌透露,若台灣GDP連續兩季呈現負值進入衰退,政府就會開始採取相關政策刺激經濟,進一步推升股市。根據統計可發現,台灣去年(2022)第四季GDP為-0.86%、今年(2023)第一季GDP持續衰退為-3.02,股市就開始觸底回升,因此投資人可進行「跨年度觀察」。
「只要明年GDP比今年GDP還要高,股市就有機會正報酬甚至創新高。」他整理數據發現,台股2018年GDP成長2.8%,指數最高11,186點;2019年GDP為3.06%,指數則來到最高12,125點。但他也提醒,世界上沒有100%準確指標,需多項互相參照會讓判斷更為精準。
那麼該如何掌握空頭轉多的起漲點?張弘昌表示,根據過去股災經驗,當公債價格落底,空頭結束之後準備回升,股市就會跟著接棒上漲。但他示警,現行在聯準會實施量化寬鬆與緊縮背景下,此指標已未必準確,因此建議不要摸底,寧可等待真正落底後起漲再開始進行右側交易,雖然買進價格或許會比底部時貴10%~20%,但相對有把握,才不會落入左側交易「越跌越買、全數套牢」的窘境。
展望明(2024)年股市,張弘昌引用兩位大師的話註解:
橡樹資本的共同創辦人霍華‧馬克思:他認為過去股市面臨兩次劇變,一是1970年代投資人開始追求高風險、高報酬,因此出現垃圾債券、投機股;第二次劇變出現在1980年代,1982年股災時,當時聯準會主席保囉‧伏爾克升息20%,又一口氣調降,迎接低利率甚至負利率時代。
第三次劇變,則發生在現在。霍華‧馬克思認為,零利率、低利率時代已過,不會再回來,將維持高利率、高通膨一段時間,因為寬鬆背景已改變。許多人期待降息時間快點來臨,但霍華‧馬克思直言:「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巴菲特戰友--查理‧蒙格:他在2020年12月發表一段談話,蒙格表示:「未來十年,股票投報率愈來愈低落...」張弘昌解讀蒙格說這段話的當下,正值當時台股從萬五上攻萬八,市場一片歡騰,當時張弘昌看到新聞時感到震驚,特地留存此新聞。蒙格的理由是過度的量化寬鬆,以及政府赤字規模越來越大,已經到了玩火邊緣。從聯準會目前採取貨幣緊縮政策、近一年來股市表現溫吞,成交量不高,可說是應驗了蒙格當時預言。
從長期角度而言,張弘昌仍建議投資人:列出明年大事行事曆,例如美國、台灣總統大選,或者今年未完待續的俄烏戰爭、美中科技戰,這些都需要持續追蹤,因為若壞消息轉為正面消息,就有激勵股市上漲的可能性。短期布局可看隔周行事曆,看政府要公告哪些經濟指標,或有哪些大公司要召開法說會或公布財報,因為這些都將暗示景氣發展情況、產業未來動能,有助投資人擬定交易策略。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參考《熊市啟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