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曾跟好友老張有段印象深刻的談話,談到不少人對於「及時行樂」這詞彙的一些誤解。不管是年輕人或中年人,常常會把這個詞聯想為「現在要趕快多玩多吃點,要不然明天出意外掛了怎麼辦?」市面上有關於如何在生前就努力把錢花光這類的書,也都頗受好評,彷彿我們人死後「盡可能不留任何財產」,這才是最高明的表現。
那次我一邊拿著超商的盒裝鮮奶,問著吃沙拉的老張:「我看不少文章說如果到了離開人世的那一天,身上最好不留任何一塊錢,這樣才不會可惜,要不然留給了小孩,自己都沒什麼享受到,那真是一輩子都白活了。這類書好像近來蠻流行的,哈。」
出身還算不錯的老張,是個很正面也邏輯清楚的人,在股票操作上也都績效出色,常常可以給我思維上的一些補充。老張正經說著:「我不認同這樣的說法!這種想法很危險,而且有點不切實際。」
我有些納悶說:「為什麼不切實際?有些長輩成了守財奴,明明身上有幾千萬卻怎樣都不敢花,這聽起來確實不對呀!」
老張大嘴一張,繼續吃著那一盒剛買的生菜沙拉,一邊解釋著:「你想想看,我們人可以活到幾歲,這個很難抓,可能75歲,也可以80歲,一不小心活到90歲,這並非不可能,像我媽現在就快要90歲了,即使有些失智,但身體還很硬朗,那請問怎麼樣才能算準死前剛好把財產花盡?萬一提早把錢花完,結果人還多活5年,算了算了,多活3年就好,那3年可能就生不如死,人老,沒錢沒尊嚴,這道理太簡單了,這是第一個嚴重的問題。」
「是呀,癌症患者都可能有一些機率康復了,這點我認同。那錢留給孩子就是浪費,自己要好好享受,這句話好像就蠻有道理的,沒錯吧?」我一邊拿起麵包吃了幾口,一邊問著。
老張快人快語:「我就反問你就好,你會覺得把房子或股票、存款留給孩子很浪費嗎?」
我笑著說:「不會,除非他以後很不孝,那另當別論。」
「是呀,財富本來就是傳承下來的,況且這兩者本來就可以並行,我也可以享受部分,然後再留下部分給後代,這有什麼問題?像我媽從她那一代就過不錯,從嘉義到台北,到現在才有我這麼好的生活,以前在嘉義,我那些親戚長輩就已經都算中產以上,那經過了50年,他們的孩子自然過得更好,如果我媽的父母,也就是外公外婆,有這種把錢花光光的想法,那又怎麼會有我媽這一生的知識與經歷?我們在台北深耕50年,之前又有嘉義數十年,那這些都是要靠兩三代去達成。」
老張繼續不急不徐說著老張的母親也是傳奇人物,在民國70年代,當時首富為國泰集團蔡萬霖,母親是其麾下某部門重臣。雖然現在年紀逼近90歲,但談吐依舊不俗,就是如今有些失智,容易重覆講一樣的話,沒辦法,人總會老。
在台灣,有健保的關係,在醫療支出這塊確實有很大的幫助,老年如果沒剩很多積蓄,生活也還算過得去,這真是很難得的福利,也是全體醫療人員的奉獻與犧牲才有今日。
另外水電跟天然氣的價格管控,讓社會最底層的人也有基本生活品質,不至於受凍、熱昏。錢是個工具,書也是工具,我們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假如是一位身價早已上億的長者,卻吝嗇異常,不吃營養一點的食物,穿著不得體,住著爬5樓的老公寓,要看他本身是否真的喜歡這一切的生活,如果這位長者發自內心覺得這很棒,那也沒什麼問題。但如果還搭配著成天抱怨,腳痠腳痛,哪裡都痛,健康也亮紅燈,那我們就可以說這個人不懂善用金錢這項工具。
絕對有那種錢已經多到滿出來,還捨不得花的例子,但這社會上更多數的家庭,都還在與每月的生活開銷搏鬥著,月初一到,各類帳單如雪花般寄來,新學期的註冊費也來了,孝親費也該匯了,信用卡帳單好幾萬,房貸要準備繳款的email通知等等,這些事情容不得有絲毫閃失。
如果說有什麼人可以在花錢上面比較自由自在一點的,可能就下列兩種:
一、確定不生養孩子的頂客族或單身者
二、原生家庭還算不錯,未來篤定會分到一份家產的人
除此之外,一般家庭應該做好預算控制、積極儲蓄、投資,這三件事情就是家庭理財的真義。入秋了,天氣轉涼,去年跨年的許願,檢視自己達成了幾項,這是執行力的展現。
畢德歐夫提醒:我沒有賴、沒有存股社團、沒有正妹助理、沒有廣告,看到贊助就是詐騙廣告,請直接封鎖與檢舉,以策安全。
作者簡介_畢德歐夫
現為居家宅爸,專職投資人。交易員、曾任美股交易室經理(Floor Manager),交易經驗18年,交易總筆數達百萬筆。每月發表在網路上文字產出達10萬字。先從台股起家,曾交易海內外期權達4萬口。操作商品:黃豆、玉米、小麥、原油、指數期貨、歐元、日圓,主力為美股市場。著作:《最美好、也最殘酷的翻身時代》《我在計程車上看到的財富風景》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原文出處(原文發布於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