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掌握身體健康狀況,民眾多會定期到醫院健康檢查,卻鮮少為了解「財務健康狀況」做資產健檢,也因此容易錯失挽救機會。
藉由國泰世華銀行進行的「二○二三台灣全民財務健康大調查」,得以窺見台灣全民財務健康全貌,讓每個人都能夠距離「提早退休」更進一步。
從踏入社會以來,王先生一直把「有土斯有財」視為打造人生財務堡壘的最高指導原則,始終認為只要有了房子,加上勞保、勞退年金,就能擁有一個安穩的退休生活。一路奉行至今,五十多歲、仍在職的他,近來卻對這個鐵律開始打了問號。
「如今距離退休年限只剩不到十年,卻發現環境已經大不同,物價飛漲不停,更別說隨著年歲漸長、日益增加的醫療費用;其實很擔心自己手上只有幾百萬元的存款現金,是否足夠照顧家人與安享退休生活?」
根據二○二一年聯合國普惠金融倡議報告指出:「財務健康的定義,在於考量個人或家庭能否妥善管理當前財務與債務,並對於未來的財務規畫具備信心及安全感。」那麼,你對自己的財務狀況具備信心和安全感嗎?或是像王先生一樣,到了屆退年齡,才發現自己仍然必須為錢擔心?
對此,國泰世華銀行於今年五至六月間進行「二○二三台灣全民財務健康大調查」,就是運用聯合國普惠金融倡議財務健康衡量方法,並納入心理富足項目,共計五大構面;且將總體經濟納入評分機制,嘗試為國人的財務狀況來一趟徹底「健檢」。
「為掌握身體健康狀況,民眾多會定期到醫院健康檢查,卻鮮少為了解『財務健康狀況』做資產健檢,也因此容易錯失挽救機會。」國泰世華銀行資深副總經理胡醒賢點出大調查的起心動念:「我們開始思考財務健康的定義,更好奇是不是每個人都了解自己的財務健康狀況。」
藉由超過兩萬份的調查樣本數,台灣全民財務健康全貌也逐漸浮現。國泰世華的分析顯示,全民財務健康平均為五十九.二分,優於「財務脆弱」狀態(定義為五十分),顯示出台灣全民已具備一定程度健康體質,不過,若與代表「財務健全」狀態的七十分相比,顯然,還有相當程度的補強空間。
儲蓄觀念深 國人風險抵抗力佳
若進一步探討各構面,調查分析顯示,國人在「風險抵抗力」的表現最佳;國泰世華推論其中原因,可能在於台灣民眾儲蓄的觀念根深柢固,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民眾儲蓄率由一二年的三○%增長至二二年的四一%,等於每月薪水四成皆用於儲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