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金融情勢詭譎多變,投資操作難度也跟著大增,進入「什麼都不太確定的年代」,投資人更需要充實自己。
《今周刊》導讀三本投資書,從股市大泡沫的故事,到如何解讀聯準會,再到不燒腦的無痛理財術,希望能讓讀者有所收穫。
怎戒掉追高殺低?從股市的瘋與貪找解方
《超級貨幣》是美國知名金融作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繼《金錢遊戲》後、又一本探討投資市場百態的經典。書中生動描寫了1963至1968年、被稱為「美股的沸騰年代」那段歷史,市場如何藉由炒作各類題材、追捧熱門股、吹出股市大泡沫的故事。
當時,一旦被市場發掘具漲升潛力的公司後,法人就會不斷宣傳或出具報告、描繪該產業或公司未來的榮景,並用「獲利預期」提升股票的估值。有些公司也會配合炒作、甚至調整會計準則,例如拉長折舊期限、降低每年攤提費用,調整存貨估值……等,這些動作都有助於美化企業EPS(每股稅後純益),把公司塑造為成長股的假象,帶動股價上漲。
這些炒作手法是否似曾相識?沒錯,知名價值型投資達人雷浩斯表示,不論是書中提到的「沸騰年代」,還是1997至2000年的「網路泡沫」,甚至近兩年的「幣圈&NFT神話」,過程與結果都有著驚人的相似。
這些利用題材來拉抬股價的效果,或許會讓股價大幅偏離應有價值、出現超額報酬,卻無助於公司實質價值的成長;而當股價過度反映未來價值時,遲早產生「均值回歸」效應:也就是股價跌回應有的價值。
例如,作者曾統計並比較,在「沸騰年代」、「網路泡沫」期間與之後的五年,共同基金與美股大盤(標普五百指數)的績效差異如附表,泡沫破滅前後的差異相當驚人。對照某個加密貨幣網站、近期分析並研究共7萬3千多件的NFT藏品,結果其中將近7萬件、高達95%的藏品目前的市值是零、已經成為壁紙,投資人血本無歸。
雷浩斯表示,大盤績效是平均值,當這些基金炒作或持有的成長股、虛擬貨幣、NFT收藏品的價格不再上漲、績效自然也就「回歸均值」,而最後一批追買這些商品的投資人,解套就可能遙遙無期。
錨定效應、
愛比較心態惹禍
書中並提到一般投資人為何總是追高殺低的原因。雷浩斯的解讀是,投資人會追高殺低,主要是受到兩種效應的影響,一是「錨定效應」,當股價不斷上漲,投資人很容易判斷還會持續上漲,進而告訴自己「即使現在已經漲很多,但後面還會漲更多,因此現在買是安全的」,最後在股價高檔時買進。
結果往往事與願違,股價一旦反轉向下,馬上導致虧損。事實上,股價雖然漲一大段,但永遠沒人知道明天是漲是跌,所以「錨定效應」只是假象。
要破除錨定效應,雷浩斯認為,唯有回歸股神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而這也是本書的另一個亮點。60年代的巴菲特還名不見經傳,但他不追求熱門股、專注且努力發掘公司真實價值、逢低買進價值被低估的股票並長期持有,這些作法不但獲得他的恩師葛拉漢的稱讚,且歷久彌新、成為價值投資的圭臬。
另一個造成投資人追高的原因是「比較效應」,當周圍人都熱切談論甚至炫耀投資股票賺錢時,基於不服輸的心態,於是不顧風險、貿然進場;但這時往往都是股價的高檔區。
針對比較效應,雷浩斯的解方是「放寬心、不要和別人比」,因為永遠有人比你更有錢、更會賺,只要設定適合自己的目標就好。而他的人生財務目標是:只要流入的現金比花出去的多,財務結構穩定,就是財富自由。
《金錢遊戲》、《超級貨幣》能暢銷全球數十年,主因就是書中呈現當年股市瘋狂且貪婪的眾生相,至今來看毫無違和感,正如書中引用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名言:「歷史或許不會重演,卻時時在押韻」,因為人性永遠不會改變。
拆解聯準會大腦布局 嗅出投資危與機
9月聯準會召開的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所釋出的點陣圖中,暗示目前的高利率可能維持更久、降息的時程可能往後延,有可能會繼續維持高利率的情境,不管是美股、台股還是債市統統大跌,資本市場皆為之震動。
聯準會、FOMC、點陣圖這些名詞,關注財經新聞的人或許常常聽到,甚至也從新聞或是專家的解析當中知道它們可能會帶來的影響。但是這些影響背後的來龍去脈為何?關於聯準會的訊息為什麼如此重要?這些資訊又是如何影響全球金融市場?大多數人都是一知半解,不知其所以然。
《聯準會到底在做什麼?》一書,顧名思義就是解析聯準會的歷史和遊戲規則。「這是本讓投資人更容易『看得懂』聯準會的金融工具書!」有20年投資、資產管理經驗的譯者唐祖蔭說,雖然看完這本書,想分析聯準會每個行為背後的盤算固然不是那麼容易,不過若是搞懂聯準會,至少可以對國際金融脈動有基礎的認識。
唐祖蔭指出,「其實聯準會就是銀行的銀行」,這樣說或許有點抽象,不過針對完全不懂聯準會和銀行之間關係的讀者,這本書的第一部分就以簡單的數字模擬,讓讀者可以透過銀行和聯準會帳戶的資產負債表,了解每一筆交易發生時,商業銀行和聯準會資產的變動模式。對於不熟悉金融體系的讀者,可以迅速了解交易如何影響銀行和聯準會。
至於這本書的重點,則是在第二部分。主要是講述聯準會的政策從2008年以來所做的轉變,以及它又如何影響金融市場。
金融政策影響 不再一知半解
唐祖蔭分析,2008年後聯準會從過去的古典貨幣銀行學,角色轉變為現在以「購債調節貨幣」的現代貨幣理論。他解釋,因為以前聯準會是以利率控制貨幣數量,當利率變成零,聯準會無法再控制時,就只能以購債控制貨幣數量。「這是過去十幾年來,傳統貨幣銀行學的進化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這本書是在2021年完成,與現在高利率環境不同,當時美國還在史上最寬鬆、利率最低的階段,唐祖蔭還補充,「回頭看這兩年所發生的事件,更可以印證聯準會控制政策的手段已經愈來愈精準。」
例如今年3月矽谷銀行爆發的倒閉事件,聯準會已經將風暴控制在銀行內,不僅沒有波及存戶,更沒有讓流動性的問題蔓延到金融市場,沒有發生2008年金融海嘯引起的骨牌效應。
唐祖蔭表示,透過這本書了解聯準會的政策與作為後,再看今年的矽谷銀行事件,更能體會聯準會現在的角色和手段。
FOMC、點陣圖一聽就會
最後一部分,則貼近分析現在聯準會所有的「溝通管道」,從常見的FOMC、點陣圖到聯準會專訪、研究報告,不僅分析每個溝通管道的重要性,也提醒讀者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重點、聯準會什麼時候會釋放什麼訊息,都可以讓讀者有初步的了解,往後閱讀相關報導或文章也比較容易抓住重點。
唐祖蔭總結,目前全世界就是美元本位制,因此聯準會不管發布什麼訊息,都會牽連到全世界的金融體系。「聯準會不只管控商業銀行,也已經開始影響貨幣市場。」他分析,聯準會的動作在在都顯示其影響金融市場的範圍提高,聯準會在金融市場角色也愈來愈吃重,也因此,關心金融市場的讀者,從聯準會的決策與行動邏輯當中,或許可以嗅出投資理財的危機與轉機。
ETF組合術 不燒腦就能月領十萬
近年「無痛理財」成為一種全民運動,尤其對於總認為「選股好燒腦」的小資族、投資小白,或只追求每月穩定現金流的退休族而言,有策略地布局ETF、藉此選到一籃子好股票並持續「用錢滾錢」,不失為一種好方法,而在《我的FIRE人生,用ETF月領十萬》一書中,闡述的就是這種化繁為簡的理財奧義。
本書作者、「阿福の投資馬拉松」版主詹英哲,曾著有暢銷書《配速持股法,我月領十萬》的存股著作,憑藉著打造穩定現金流、48歲就財務自由並從IBM退休的他,為了降低單一個股操作比重、騰出更多享受生活的時光,他開始積極拉高ETF的配置,並在此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分享他如何從容達到月領十萬元的理財目標。
高股息、債券型組合有撇步
書中有許多實際案例,告訴讀者該如何從高股息ETF包括元大高股息(0056)、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元大台灣高息低波(00713),以及債券型ETF像是元大投資級公司債(00720B)、元大美債20年(00679B)、元大AAA至A公司債(00751B)等不同投資組合,打造穩定收息的現金流,比方說,每種ETF需要持有多少張才能月領5萬元、10萬元的配息?在書中也有各種假設的試算方法提供投資人參考。
至於現階段哪些ETF的口袋名單值得關注?他認為,當美國升息週期接近尾聲,聯準會聲明透露升息結束訊息時,債券價格在低點,就是逢低買進債券ETF的好時機;當聯準會開始降息,債券價格上漲,還可以獲得價差報酬。他舉例,以元大美債20年、元大AAA至A公司債及元大投資級公司債三支債券型ETF搭配起來,正好形成一組月月領配息的隊伍,前者目前殖利率突破四%,後兩者殖利率突破五%,聯準會尚未降息前,都是穩健領息的好選擇。
跟著景氣燈號操作 勝算高
至於ETF適合的布局時點,他建議,「景氣對策信號」是一個不錯的觀察指標,因為該指標代表台灣整體經濟狀況,適合與大盤連動性高的ETF投資操作;藍燈時加速買進,紅燈時減速或賣出持股。以元大台灣五○ETF為例,當景氣燈號亮藍燈,代表此時是長期低檔區,可以採用定期定額買進,在此時擴大持股部位;其他燈號出現時,則停止定期定額買進計畫。在單筆投資方面,可搭配技術指標K值小於20,代表短期低檔區,80則代表高檔區宜留意賣出時點。
整體來說,本書共六個章節,其中第二、三章分別介紹台股及美股ETF,以及投資ETF時會參考的三個長期指標與二個短期指標,與如何進行買賣評估;第五章則是說明自己如何以11檔ETF達成月領10萬元的領息訣竅;第六章則是分享自己在資產配置及借券賺利息的經驗,以及勞保退休金如何試算,方法具體且實用,值得讀者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