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出社會後,別再追求CP值!吳軍給年輕人的建議「戒掉3個窮人思維」:以為占了便宜,一定會付出別的代價

出社會後,別再追求CP值!吳軍給年輕人的建議「戒掉3個窮人思維」:以為占了便宜,一定會付出別的代價

吳軍

職場

今周刊攝影資料庫

2023-09-23 17:34

百萬暢銷書作家、矽谷投資人、谷歌前設計者、騰訊前副總裁吳軍博士寫給兒女的溫暖人生家書,學校沒教、一定要懂、強大內心的基本智慧!

 

從學生思維轉變到成人思維

 

一個年輕人走出校門,安頓下來,才算完成進入社會的第一步。

 

緊接著,就要面對各種挑戰。

 

我問過很多年輕人新到職場後的感受,他們通常很快就會由緊張而興奮變成茫然而疲憊。

 

他們說,雖然已逐漸適應工作的節奏,但是依然活得很累。

 

很多人不得不過朝九晚九,一周工作六天的生活,只為了存錢買房、養家糊口,他們既沒有豐富多彩的生活,也沒有自己想像中的事業發展,且常會問我:「有沒有什麼捷徑,能讓自己提升得快一點呢?」捷徑是沒有的,但少走冤枉路是能夠做到的。

 

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對別人的觀察,我總結出八個要點。

 

做到這八點,就能少走彎路,直奔目標。本節先來說三個有關思維方式轉變的要點,其他五個則在下一節具體介紹。

 

一、不是學某個人,而是做對的事

 

在學生時期,通常都是照著學、跟著做,目標很明確:在課堂上,老師講的內容就是自己要學的。

 

即便到了實驗室做研究,有了一些主動性,基本上也是跟著指導教授或者學長學姐的腳步,不會有心思和機會考慮自己該如何選擇目標。

 

進入社會後,被學校、老師安排的目標突然消失了。

 

因為缺乏目標,很多人在畢業後的前幾年,都像腳踩西瓜皮一樣,滑到哪裡算哪裡。

 

某些人會以為,自己的工作也是由老闆安排,似乎和在學校時差不多。

 

其實,當我們從學生轉變成社會人士,思維方式就要改一改了。

 

你要相信自己不會永遠是為他人打工的上班族。

 

即使十年後你依然是一名員工而不是老闆,你也可能是以一種和公司合作的方式工作,而不是其附庸。

 

也就是說,在你需要這份工作的同時,公司也離不開你。

 

要做到這一點,你需要找對人生目標。具體來說,就是要把目光放在對周圍的人和社會有貢獻上,而不是一味放在成功上。

 

我在「得到」App 的專欄《矽谷來信3》中多次提到,一個人的眼睛往哪裡看,他就會慢慢成為什麼樣的人。

 

很多人把眼光放在那些所謂的成功人士身上,一心想成為那樣的人。

 

於是,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模仿那些人的做事方式,好像依樣畫葫蘆,早晚有一天自己也會成為那樣的人。

 

然而,很多所謂的成功人士其實並不值得大家學習,而且即使你努力學,也學不來。

 

畢竟,你不知道他們成功的真正原因。

 

檯面上說的,和私底下可能差異頗大,即使有機會學,也說不定害處大於好處。更重要的是,很多所謂的成功人士,其實爭議層出不窮。

 

就拿大家很熟悉的臉書創辦人祖克伯(Mark Zuckerberg)和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來說,其實沒有人能學得了他們。

 

幾年前,祖克伯經常往返中國跑,成為網紅,不管他做什麼事,大家都覺得好。

 

很多人把他當作偶像,將他的缺點也硬說成優點。

 

但是,有些人沒學到他的本事和全球化的視野,倒是把他當初坑合夥人,後來用不光彩的方式排擠競爭對手的手段,當成「競爭經驗」的教材來學習。

 

不難想像,這樣的人不僅無法複製祖克伯的成功,還有可能在各種環境中都遇到巨大的阻力。

 

而這幾年,祖克伯在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名聲都不太好,把他當偶像學習的人,可能會有三觀盡毀的感覺。

 

馬斯克的情況與祖克伯類似。

 

很多人沒學會他踏踏實實做事的本領,倒是學會了他把攤子鋪很大、不斷講故事的作風,最後搞得自己收不了場。

 

盯著一個人去模仿,很難真正學到什麼,不如做好自己的事。

 

哪怕你現在沒有什麼成就,但只要你做的事真正對周圍的人和社會有貢獻,就會慢慢得到大家的認可,被賦予越來越重大的責任。

 

人的重要性就是這樣一步步提升的。

 

十幾年前,我和美國普渡大學歷史系的一位教授,聊到工業界巨擘們的貢獻,他的一個觀點讓我深受啟發。

 

他問了我一個問題:「你覺得比爾.蓋茲等人對世界的貢獻,一定比我們大嗎?」

 

我說:「他們的貢獻有沒有你的大我不知道,但一定比我的大。」

 

他說不一定。我問為什麼。

 

他反問我:「你覺得你對世界的貢獻是正的還是負的?」

 

我說:「當然是正的。雖然我的貢獻不算大,卻也沒有做過什麼壞事。」

 

他說:「這就對了。你不能只看到蓋茲做的好事,他在過去也為非作歹,搞死了無數公司。其實那些公司的技術更好,給大家提供的服務更便宜。若它們還活著,世界是否會比現在更好還是個未知數。」

 

隨後,這位教授又說,蓋茲或許不是最好的例子,他以蓋茲為例,只是因為我們都很熟悉。

 

世界上有很多位高權重的人,他們的貢獻是正是負很難評斷。譬如,有人認為美國歷史上的總統,至少有四分之一對世界的貢獻是負的。

 

最後,這位教授對我說,五年後再看看自己,你一定會承擔更多的責任,因為世界需要有人來做具體的事情;然後再過五年,你會有更大的影響力,只要你能做實事,不迷戀權力。

 

到現在已經十幾年過去了,我還是經常想起他的話。

 

一個人有影響力和有貢獻是兩回事。如果人只是有權力,卻不考慮自己是否為社會做出貢獻,那他行事的結果究竟如何,就只能看他的能力水準和意願了,而這是一件不確定的事情。

 

一旦他造成的損失超過貢獻,他很快就會被周圍的人拋棄。我們經常看到某家大公司的CEO或者高層黯然離職,職業生涯從此畫上句號,就是出於這樣的原因。

 

如果一個人一味追求權力和成功,而忘記了真正對他人有意義、對社會有貢獻的事情是什麼,那他就很容易走上歪路。而在獲得權力的同時,他的職業生涯可能也快到盡頭了。

 

二、放棄窮人思維

 

大部分的學生都要靠父母金援,對普通家庭來說,供養孩子念大學的負擔是很重的。

 

因此,大學生的生活不可能太富裕,有限的錢要省著花,也難免會花很多心思去考慮如何省錢。

 

但當你走出學校,擁有還算穩定的工作,收入能保障基本生活,那就要徹底放棄窮人思維。

 

換句話說,做人的格局不能太小。

 

什麼是窮人思維?羅伯特.清崎(Robert Kiyosaki)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有很多論述,這裡就不多言。

 

不過,我不太喜歡用「窮人」「富人」的說法,因為這帶有一點歧視性的色彩。

 

我更喜歡講格局的大和小。

 

人一旦開始工作賺錢,就要不斷把自己的格局做大;如果格局太小,個人發展的空間就會很有限。

 

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不要再創造不必要的選擇。

 

在經濟條件不好的時候,如學生時期,不得不過得節省一些,有時甚至不得不將一塊錢當兩塊錢花。

 

而在省錢的同時,也不知不覺把寶貴的時間和精力,花在某些非常瑣碎的權衡上。

 

像是買件襯衫,要在網路上甚至實體店鋪來回比價,反覆思考買什麼顏色、哪種款式,最後花在糾結上的時間比做這件事用的時間還要多。

 

有人總希望能少花錢、多辦事,於是將大把的心思和精力都花在比價上。

 

然而,所謂的「CP值」,其實在邏輯上就是矛盾的。

 

如果你覺得自己能選擇到CP值高的事物,那一定是在別的地方付出了代價。

 

一般來說,花多少錢就辦多少事,不要糾結如何能將一塊錢當兩塊錢用。

 

如「雙十一」這種促銷活動,其實根本沒必要在上面花太多的精神。

 

我在美國生活了25年,只在「黑色星期五」的促銷日買過一次東西,那次省了50美元。

 

即使我每年都在同一天參與搶購,25年來也只能省1千多美元。

 

你要明白一點,在這樣的促銷活動中,很可能不是買得越多省得越多,而是買得越多浪費越多。

 

更有害的是,一旦習慣在做事時占點小便宜,那心思就難以集中到做事本身。

 

如果你還是學生,經濟沒有獨立,空閒時間很多,有這種思維情有可原。

 

但如果你已經工作了,再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這種沒必要的選擇上,格局就太小。

 

生活中不得不做的選擇已經太多,實在不需要再給自己增加這些負擔了。

 

其次,要面對現實。

 

美國有句俗語說「窮人愛算命」,是說窮人希望透過算命來改變命運。這就是典型的格局太小。

 

我們都知道,命運是不可能透過「算」來改變的。這句話背後所隱藏的,其實是一個人不願意面對現實,幻想著天上掉餡餅來逆轉自身處境的心理,這樣的人自然很難改變自己的命運。

 

人是很有意思的動物,越是時運不濟,越容易相信奇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甚至一心想著好事,忘了防範未知的風險。然而,生活中更常見的情況是,夢想中的好事沒有降臨,反倒是因為缺乏應對方案,在倒楣之事發生後,災難性的後果被進一步放大。

 

最後,要專注於自己的事,不要操不該操的心。

 

你可能經常在媒體上看到這一類標題——「亞馬遜股價暴跌,貝佐斯財富大縮水」,然而細讀一下內容,就會發現亞馬遜的股價只不過跌了百分之三。

 

其實,關注貝佐斯的財富變多或變少,對大多數人沒有任何意義,只是在浪費自己的注意力而已。

 

當然,某些人喜歡幸災樂禍,有錢人的財富少個幾十億美元,能讓他們感覺舒服一些。

 

但他們也不想一想,貝佐斯一天蒸發的現金,比一般人幾輩子賺的還多,有閒工夫當這種「吃瓜」群眾,還不如多思考能做點什麼讓自己早日還清房貸。

 

在學生時代,經濟尚未自主,接觸的社會範圍也有限,格局小一些很正常。

 

但工作幾年之後,就該改一改過去的思維方式,格局大一點了。

 

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實現階層的提升。

 

三、不妨寬容

 

念書時,有時不得不在對與錯之間進行選擇,選錯了,成績就少幾分,久而久之,就養成了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

 

人們會說在這個問題上,張三是對的,李四是錯的;或者對於這個問題,第一種做法是對的,第二種做法是錯的。

 

進一步發展下去,就難免會對別人的對錯品頭論足,甚至不能寬容自己認為不對的人和事。

 

這不得不說是當下教育的一個失敗之處,因為世界上的事很少是非黑即白的,即便有些事能分出對錯,有時這種對錯也不是很重要。

 

我接觸過某些年輕人,他們對別人的苛刻程度讓我感到吃驚。

 

即便是對在歷史和現實中做出巨大貢獻的人,他們依然喜歡談論人家的不足之處,以顯示自己的高明或公正。

 

如我在《矽谷來信3》介紹了很多對人類文明厥功至偉的人,包括孔子、佛陀、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萊布尼茲(Gottfried W. Leibniz)、休謨(David Hume)、尼采、 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等。對於這些人,我內心總是懷著一份敬意。

 

但很多人都會「熱心」地向我指出他們的局限性,像是佛陀的做法不切實際,亞里斯多德在物理學上犯過錯誤,尼采最後得了精神病等。

 

實際上,我們都知道世上沒有完人,即使是上述那些智者,依然有很多缺陷,犯過不少錯誤。

 

只不過對於這些錯誤,我的態度一向是知道就好,不去深究,也不會因為在幾百幾千年後知道他們有錯,而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對於先賢,更好的做法是學習他們思想中的精髓,而不是憑藉指出他們的錯誤來彰顯自己的高明。

 

如果對先賢都如此苛刻,那他對身邊的人就更不會寬容了。

 

畢竟,若從先賢身上學到了知識,卻反過來嘲笑他們的局限性,此人在生活中又會何其自大呢?這樣的人不僅很難交到朋友,還會因為看不到他人身上的長處,而失去學習的機會。

 

在學生時代,或許你還可以年輕氣盛;一旦進入社會,就要學會如何恰當地對待他人,與他人合作。如果不懂得合作,就很難在這個時代取得成功。

 

總之,在走出學校進入社會之後,要找對人生目標,要做正確的事,而不是模仿他人;

 

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應該拋棄窮人思維,不再糾結於瑣碎的事情,否則就會沒有時間和精力做大事;

 

不僅要對先賢寬容,更要對身邊的人寬容。

 

其實,把這三點歸結成一點,就是要提升自己的格局。

 

思維方式的改變,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

 

作者簡介_吳軍

他是電腦科學家、谷歌中日韓算法的主要設計者。

他是矽谷投資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工學院董事。

他是百萬暢銷書作家,得過文津圖書獎在內等中國各大圖書大獎。他的著作《吳軍閱讀與寫作講義》《吳軍數學通識講義》《浪潮之巔》《數學之美》《文明之光》《矽谷之謎》《見識》《格局》《態度》等十餘部暢銷書,作品多次獲得包括文津圖書獎、中國好書獎等圖書大獎。等十餘部書,本本獲得讀者肯定,累計銷量超過5百萬冊。

他是「得到APP」課程主理人,開設有〈矽谷來信〉、〈數學通識50講〉等專欄課程,訂閱人數超過80萬。

他還是兩個女孩的父親,把她們都送進了美國名校。

他經常旅行,熱愛紅酒、古典音樂、攝影,作品曾獲得國際大獎。

一個人如何能在這麼多領域做到頂尖水平?

靠的不光是他的學歷、知識、見識,還需擁有「元智慧」、「軟能力」。

 

本文摘自幸福文化《元智慧:人生沒有捷徑,但有方法讓你少走彎路!

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在全球央行年會中表示,今年年底前會縮減資產購買規模,但並不會急於升息。政策基調確認後,抹除了不確定性對資本市場的干擾,資金行情再度推升那斯達克指數、標普五百指數分別上漲二.四%、一.二%,續創歷史新高;同期間,台股上漲一.八%,且自八月二十日低點以來,僅六個交易日反彈超過千點,震盪幅度甚巨。當資金源頭美國聯準會面對疫情對經濟衝擊的變化,採取「摸著石頭過河」的政策制定方式,全球充沛的資金也僅能加快腳步跟緊、注意動態,使資本市場呈現出一次又一次快速地再平衡。

 

從台灣經濟活動來看,二○年因疫情控制得宜,產業供應鏈相對穩定,外銷訂單年增率從三月就開始轉正成長,九月外銷訂單總額突破五○○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加上中、美、歐帶動商品的報復性消費潮,二一年台股上市、上櫃公司上半年營收分別成長二三.七%、二○.二%,稅前淨利則分別成長一二五.五%、五○.五%,是一一年來新高,表現亮麗。但今年七月,全球前兩大市場美國、中國的零售銷售首見轉弱,月減一.一%、六.九%,商品銷售帶動經濟復甦的續航力,是影響台灣出口導向經濟的關鍵,投資人應密切關注。

 

回到台股,成交量從七月均量五五六○億元遽減至八月三六四六億元,當沖比率也從七月高點五○.七%,降至八月三十一日的三七.四%,反映出投資人居高思危、轉趨謹慎的態度。金融市場熱情過後,均有回歸均值的特性,在這場全球湧起參與的股市狂潮中,投資人更應審視自己是否持續保持理性。

 

本文由工作夥伴原杰(一九九○年~,波士頓大學財金所)、鄧謦瀚(一九八八年~,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葉政毅(一九八九年~,台科大電子工程所)共同撰述,同時提出PMOLED廠智晶光電,與讀者共勉。

 

智晶光電(五二四五),二○○五年成立,股本四.五○億元,是台灣唯一生產PMOLED的廠商。創辦人兼董事長王鴻鈞從代理商做起,是全球征戰策略的擘畫者;搭配總經理李湘耘、副總經理林國輝,周延分工合作,逐步打下國際市場,王董事長引領團隊的產業攻略,逐漸在PMOLED市場中崛起。

 

智晶光電優勢有三:

 

一、整合上游關鍵材料:智晶光電在玻璃基板採用與國內廠商共同開發PMOLED適用之玻璃,不但能降低成本,也減少競爭對手取得原料的機會,因而拉大差距。

 

二、先行者優勢:智晶光電深耕PMOLED市場十餘年,全球市占率名列前茅,又取得國際大廠Panasonic專利授權,知名度與品質都吸引更多客戶上門。

 

三、少量多樣客製化服務:王董事長由代理商起家,對顧客需求與售後服務相對重視,再加上整合上游關鍵材料,智晶光電不管是開模報價或生產速度都優於同業,從過去歐美穿戴式裝置,到現在各種工業應用,包含狙擊鏡、車載顯示屏等利基型市場,均占有一席之地。

 

PMOLED的成長動力,在「體積較小、對演算功能要求不大的基礎裝置」之上,小則智慧手環、電子菸顯示屏,大則至設備顯示屏幕等,隨PMOLED價格逐漸具競爭優勢下,後續對STN的取代性,將是值得期待的成長動能。

 

此外,在智慧手錶、智慧手環推出後,市場對穿戴式裝置需求,持續以年成長十五至二○%的速度增溫。根據IDK預測,今年全球穿戴式裝置出貨將達二.二億支,對比一四年的三二○○萬支,大幅成長五八七%,產值亦從五十五億美元成長到今年的八一五億美元。

 

智晶光電今年第一季、第二季年營收分別為三.五三億元、三.五四億元,稅後EPS○.八一元、一.○○元,獲利成長,經營戰力揚升啟動。在歷經三至四年之結構調整後,以工控、消費分別占比五○%之模式雙管齊下,跳脫過去以消費性產品為主的大起大落,重新掌握穩定獲利的契機;再者,在公司內部成本結構持續優化,第二季毛利率也重回三三.九二%之亮眼成績,值得持續追蹤。

 

延伸閱讀
老人插隊,正義哥還勸「讓他一下不要計較」...什麼時候善良,變成不用講道理的擋箭牌?
老人插隊,正義哥還勸「讓他一下不要計較」...什麼時候善良,變成不用講道理的擋箭牌?

2023-09-23

半導體研發副總一句「實力輸台積電」被打入冷宮...54歲中年失業:中國有缺不想去、薪水太高台灣請不起
半導體研發副總一句「實力輸台積電」被打入冷宮...54歲中年失業:中國有缺不想去、薪水太高台灣請不起

2023-09-14

大學4年拼命打工賺錢,毀我一生!經濟系高材生告白:同學畢業年薪百萬、我還在補習班接課
大學4年拼命打工賺錢,毀我一生!經濟系高材生告白:同學畢業年薪百萬、我還在補習班接課

2023-08-21

新加坡能源轉型大作戰 既是艱鉅挑戰也是龐大商機
新加坡能源轉型大作戰 既是艱鉅挑戰也是龐大商機

2024-08-25

台商出走中國,對陸投資急速跌落!駐星代表童振源:台灣對東南亞投資近8成集中在新加坡「3大產業受益」
台商出走中國,對陸投資急速跌落!駐星代表童振源:台灣對東南亞投資近8成集中在新加坡「3大產業受益」

202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