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全球「去中化」的浪潮下,許多台商紛紛從中國移向東協國家。《今周刊》採訪團隊實地走訪東協現場,見證全新的製造業強權正在東協興起。但多數台商在當地投資仍以外銷電子製造設備為主,專家建議,面對東協龐大的人口紅利,應積極把握其內需市場的潛在商機。
《今周刊》今日(9/5)舉辦「2023東協台商1000大調查暨論壇」,邀集印尼、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六國貿易代表處代表分享東協商機,並請專家分析台商在東協各國布局的最新進展,提供進軍東協的投資建議。
東協各國紛紛推出優惠政策 吸引外國企業投資設廠
在論壇現場中,六國代表一一分享各自的投資優勢。近年東協各國陸續祭出土地優惠、租稅減免、改革商業法規、積極興建基礎設施等,盼能吸引外國企業來設廠。綜觀而言,東協國家年輕的勞動力以及豐富的天然資源,在全球供應鏈移轉的趨勢下,不但對傳統產業、科技業具有吸引力,其龐大的內需市場也充滿商機。
針對進軍東協的台商,中華徵信所分析營收成長、稅後淨利、純益率等各指標,列出前1000大企業從2018至2021年的變化。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分析,數據顯示東協已經成為台灣第二大出口地區,2022年出口金額高達806.14億美元,較2021年成長14.8%。
此外,台商的稅後淨利更從2020年的1297億元,飆升至2021年的5671億元。劉任形容,台商在東協可說是「火力全開大進化」。
前一千大台商中 新加坡投資金額最多、越南數量第一
詳細分析東協各國在2018年與2021年前一千大台商的數量變化,可以看到越南在2021年仍穩坐第一,在前一千大台商中佔入榜家數三成。劉任指出,越南是唯一入榜家數、營收與淨利同創新高的國家。
不過,目前台商投資最多的仍是新加坡,在東協總營收佔71.81%、淨利佔80.27%,顯示新加坡是台商的資金、控股兼製造中心,同時也是供應鏈運轉中心。
劉任指出,從產業來看,營收前十大的台商仍以電子零組件批售、電腦周邊設備批售為主,相較之下,劉任觀察,台商對東協國家的內需布局仍然不足,是較為可惜之處。
劉任建議,未來台商在布局東協國家,應該積極思考台灣與東協的經濟連結,嘗試以外貿優先但需兼顧內需市場,完整輸出「智慧生活」的生態,尤其ESG更是未來的新商機,舉凡高效能產業、自動化系統、智慧政府、綠建築、數據統計等市場都很有前瞻性。
馬來西亞興起半導體熱 英特爾、美光都進駐
除了從數據分析台商在東協的布局趨勢,《今周刊》採訪團隊也實地走訪東南亞,採訪多位台商了解實際狀況。《今周刊》編輯部主編黃煒軒分享,馬來西亞在1972年就積極推動自貿區等政策,積極歡迎外國企業投資檳城。在「中國+1」政策下,英特爾、美光等國際半導體大廠近一年來紛紛至檳城設廠。目前馬國在半導體下游封測的市佔率已達13%。
黃煒軒指出,就台商而言,馬國華人比例高,文化習俗相近,加上曾為英國殖民地,英文普及率高,民眾法遵意識也較強,是該國的投資優勢所在。但也因為繼承英美法治,其勞工法規較嚴格,使馬國的勞動成本比其他東協國家高,是台商多須注意之處。
▲《今周刊》編輯部主編黃煒軒
泰國瘋電動車商機 台商應把握系統整合的強項
東協近年另一投資亮點非泰國莫屬,各大企業主要鎖定電動車商機。黃煒軒解釋,由於泰國在2020年推出「3030電動車發展政策」,計畫在2030年前電動車能佔國產車30%,並祭出相關補貼優惠鼓勵國際車廠在泰國生產電動車,特斯拉、比亞迪等電動車大廠也因此進軍泰國。
但在泰國電動車浪潮下,台商該如何布局?黃煒軒引述工研院等專家建議指出,企業一可從能源廠商或電力業者著手,跟隨泰國國有企業做示範計畫,或從標案開始進入充電、儲能領域,例如從電動巴士、電池的生產開始做。此外,台商應積極把握系統整合的強項,在營運服務、電力管理、售後維修領域其實都是商機。
經濟部國貿局副局長李冠志表示,新南向國家已成為全球布局投資的重要區域,經濟部將持續協助台商了解投資環境,深化新南向國家產業地圖,強化台灣與新南向國家的雙方互動,共創印太區域的價值。
僑務委員會政務副委員長阮昭雄也說,東協國家與台灣在地理距離上較近,飲食、生活習慣也相近,對台灣來說都是優勢。僑委會將持續扮演平台工作,服務海外僑胞,提供政策協助輔導,並推出更多產學合作,希望東協的優秀人才可以留為台灣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