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生技新創授權大案又一樁,背後推手正是高林集團二代李怡萱。
她認為創投應該能為投資標的帶來附加價值,也鼓勵大家不斷探索、勇於發問。
四月中旬,美國生技新創業又有授權大案,Pipeline Therapeutics與美國嬌生集團旗下楊森製藥(Janssen)簽署新藥授權合約,簽約金與里程碑金合計可達十億美元,躋身今年來美國前五大授權合約金額;而此案的背後推手,正是七十年次的李怡萱。
說話直爽的李怡萱,美國西北大學神經科學博士畢業後,就在美國農業部食品安全局工作,並曾擔任跨國顧問公司ICF資深科技顧問。二○一九年,她與先生蔡國安一起在波士頓創立生技創投Helicase Venture,目前共投資七間新創公司,協助募集超過五億美元資金。
四年投資七家新創,
協助募集逾五億美元
蔡國安頂著美國賓州大學生物工程博士、曾任玉晟投資合夥人,負責商業策略斡旋,李怡萱則著重在技術面評估。
短短四年時間,投資組合中已有兩間新創公司LABP、ABSI於那斯達克交易所公開發行,一間公司被收購,另有Pipeline旗下新藥獲得高額授權金,此外,還有兩間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後已獲利出場。
至於Pipeline,其實是在二○年主動找上門;當時該公司一封自薦email寄到蔡國安信箱,足足一個月後,蔡國安才在一趟旅行中倉促的與對方見了面,這一聊完,他馬上打電話給李怡萱急切地說:「妳時間空下來,趕緊先看這個案子。」
「我看到了令人興奮的機會!」李怡萱表示,Pipeline開發中的新藥是神經退化疾病口服製劑,要搶攻重鬱症以及多發性硬化症的商機,而這兩者都是很多人想解決、但又苦無解方的疾病,「含金量大,應可『再挖一下』,後面還有東西。」她強調,對於一樁投資案,盡職調查(DD)通常要執行三到六個月,這次,只花了兩個月就迅速拍板。
前後經歷三輪融資後,到了去年上半年,Pipeline考慮透過三條路徑為股東創造回報,分別是首次公開發行(IPO)、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以及新藥授權,討論後,李怡萱以去年上半年市場IPO似乎已過熱為由,建議走第三條路、也就是嘗試將研發成果尋求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