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那檔XX本益比很低了,怎麼還一直跌?」西裝筆挺的眼鏡男舉手發言。
「老師,台XX現在還能不能買?」一位白髮蒼蒼的大姊在另一邊插嘴問道。
突然之間,大家你一言,我一句,整個演講廳活絡起來………。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經常在台灣各地對不同的受眾演講,歸納長久的經驗,最受歡迎的內容是投資標的,最常被詢問的問題是個股,簡單的說,大家最想知道的就是「明牌」!
投資者會如此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在想像中,知道明牌可以不動腦筋就賺錢,搞不好這檔個股能漲上數倍,財富馬上暴增,人生從黑白變成彩色!
然而,現實情況真的是如此嗎,答案是~不一定。
沒有萬無一失的投資 「資產配置」才是關鍵
首先,選對個股並不是收益增加的保證。
曾經有3位學者Brinson、Hood及Beebower發表文章,他們研究基金的操作後指出,在投資收益中, 91.5%的績效來自於完善的資產配置,標的挑選僅佔4.6%,而進場的時點更只有1.8%。
這個結果告訴我們,投資要有好的績效,主要是做好資產配置,而一般大眾關心的「買甚麼」和「何時買」其實影響收益的比重很低。
我剛開始看到這個論調時,第一個感覺是:「這三個學者不食人間煙火!」,因為簡單想就知道,如果買的股票會漲,當然會賺最多,所以,投資獲利的聖杯當然是找明牌,這還需要研究嗎?
爾後,隨著操作經驗增加,身旁的朋友或市場高手「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體認到:沒有萬無一失的投資。
美國股神巴菲特是地球上公認靠投資賺最多的人,他曾經在2011到2018年投入逾百億美元在IBM,最後認賠殺出賠了十幾億美元,也曾在2020年因投資航空股票又停損出場,損失了25億到35億美元!
事實是沒有人能每次買到會大漲的股票,如果有,這個人的資產應該超過巴菲特。
真假消息難辨 買最多的個股反而跌最多
其次,就算買到「明牌」也不一定發財。
一般人如果在市場待過一段時間,一定經歷過以下的情境——「買最多的個股不一定漲最多,漲最多的個股不一定買最多」,最悲劇的狀況是「買最多的個股跌最多」。
筆者曾在法人機構擔任投資經理人,也就是俗稱的「操盤人」,拜訪過數百家企業,遇到多次地雷股,這些公司的產業景氣熱絡,高層透露有新產品和新訂單,評估覺得「沒投資很可惜」,因此納入投資組合。
投資過程除了固定追蹤業績,也和公司窗口保持聯絡,當營運出現疲態,詢問常得到「遞延出貨」、「季節調整」等回應,然而股價卻是跌多漲少,法人有強制停損機制,在沉痛砍光持股後,常發現該企業營運真的出現問題,有幾家最後還下市!
事後追蹤,發現有些產業變化太快,有的訂單被搶認為能再搶回來,有些是新產品市場接受度低或是研發失敗,而最惡劣的是惡意欺騙,甚至於財報作假,透過各種管道散播成「明牌」,造成投資者「買最多的個股跌最多」。
追逐明牌 留意3角度、4危險訊號
如果讀者還是對打聽明牌有興趣,可以從三個角度檢視:
- 基本面:至少要有新客戶、新產品、新市場等,能帶動營收成長或獲利增加的題材,這是吸引市場買盤的基本條件。
- 技術面:如果是已經被大戶相中的潛力股,通常漲時會較大盤強勢,跌時會比大盤抗跌,偶爾下跌洗盤,在數天內會回到起跌價位。
- 籌碼面:最好能有法人如外資、投信、自營商認同加碼,或者是有主力買超籌碼集中的跡象,則股價漲多跌少。
最後,明牌的危險訊號通常來自技術面和籌碼面,以下現象請小心:
- 高檔爆量開高走低:股價上漲一段時間,利多出籠,成交量放大,主力利用開高盤吸引買家,再趁機出脫手中持股。
- 高檔連續留上影線:股價上漲一段時間後,常常開盤後衝高,可是收盤回到開盤價或更低留上影線,可能是主力洗盤,甚至於是主力調節。
- 漲多後動輒跌停:漲多時,主力有時候會壓低出貨,如急殺到跌停後再打開,讓投資者以為賣壓結束進場搶短,但又跌停。
- 區間震盪但主力賣超:主力讓股價維持在某一區間,但出多進少,逐漸退場,最終達到全數出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