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大盤氣氛不好,主力、中實戶就會炒一趟生技股……。」在股票市場,過去經常可以聽到類似說法。這個現象或許依然存在,但長期關注生技產業、生技投資的專家近來對我們說,台灣生技產業正在進化,「最大的進步,就是投資者的支持。」
今年2月,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熱鬧選出新一屆理監事,除了超過三分之一理事成員來自上市櫃科技產業高層,生策會也迎來第一位金融業理事台新金董事長吳東亮;煥然一新的格局,還包括國泰金董事長蔡宏圖、富邦金董事長蔡明興成了顧問。幾場活動下來,幾位縱橫市場的重量級要角各自透露生技布局,更對生技業的前景表達樂觀態度。
投機炒作的熱錢或許依舊會亮相,但,「不是只想炒一波」的資金主導者,似乎正為生技產業帶來新的支持力量。他們看見了什麼?本期封面故事,我們拆解生技產業的新發展,一種「變得更聰明」的發展。
變得更聰明,這是「生技教母」黑木投資合夥人羅敏菁給我們的說法,她所指的,是長期以來被認為只有本夢比的新藥研發,經歷了過往教訓,如今,相關業者已經懂得尋找風險較低的新藥開發路徑。
或是先行打探競爭者的多寡強弱,從「藍海」下手找到切入點;或者走「老藥新用」路線,利用市場上既有的藥物或成分,改良成更具藥效的新劑型;另一招則是透過併購,快速切入目標市場。總之,更聰明的借力使力,代表著開發更快、風險更低的可能性。
以往《今周刊》多在每年七月推出「生技股一百大」專題,搭著本周主題,我們今年把百大排行榜提早送上,看看哪些業者變聰明,也能獲得聰明錢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