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在我阿公阿嬤家裡是倒數第二小的小孩,而我的舅媽、阿姨很多已經到了60∼70歲的年紀。在舅媽阿姨的觀念裡,當年他們辛苦把小孩養大,小孩長大後賺了錢,就該從每個月薪水中拿出1∼2萬回饋給父母。
某次過年團聚時阿姨問我:「你每個月都拿給爸爸媽媽多少錢啊?」我老實回答:「沒很多欸,偶爾會拿1,000塊而已。」這個答案似乎讓阿姨很不滿意,立刻唸了我一頓:「爸爸媽媽辛辛苦苦把你養這麼大,你拿錢回家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怎麼會給那麼少?你表哥每個月拿2萬塊回家耶,你看看你,要孝順一點啦!」
我當下聽了很難過,甚至有點生氣:「我只給一點錢就是不孝順嗎?難道孝不孝順是用錢來衡量的嗎?給愈多孝親費就一定愈孝順嗎?」我認為孝順與否來自於有沒有陪伴父母、心裡有沒有時時刻刻想著他們等等,但阿姨或許就不是這麼想,畢竟很多傳統長輩的觀念是:「從小養你要花很多錢,所以你當然要給孝親費,而且爸媽還會幫你存起來,多好啊!」
父母的角度
那天阿姨問我孝親費的當下,我爸媽就在旁邊,但是默默裝作沒聽見,我很感謝他們沒有順勢跟著阿姨唸我⋯⋯為什麼我爸媽會裝作沒聽見呢?其實他們很早就找我聊過孝親費的事了,而且非常明確地告訴我,不用每個月拿1∼2萬回去,他們目前還有工作,不需要我操心。
老實講,我非常感謝爸媽的體諒。他們理解現在環境比較辛苦,如果要買房壓力又更大了,所以當他們還能經濟自主時,自然不想讓孩子增加太多負擔,甚至要我把錢留下來,無論拿去買房或做投資都好,總之先為自己的將來和小孩做打算,畢竟父母也希望小孩賺了錢之後可以過上理想生活嘛!
延伸閱讀:
父母有錢都給兒子,手頭緊卻向自己討孝親費...她向兄質問扶養責任卻被回嗆:媽媽只有我一個小孩嗎?
非直接金援
或許你正在煩惱究竟要不要給父母孝親費,怕不給被說不孝順,給了結果存不到錢。坦白說這沒有正確答案,必須尊重自己也尊重父母,依據雙方的經濟能力討論這件事,絕非單方面說「給」或「不給」。
假如你的父母沒有存退休金,也沒有理財習慣,導致現在生活過得比較辛苦,可以和他們討論雙方都接受的方法,比如每個月撥出小額孝親費,或以「非直接金援」的形式代替孝親費,例如父母幫我們顧小孩,我們提供他們每個月保母費,讓雙方各自都有貢獻會更有意義。
而如果你的父母和我爸媽一樣可以負擔自己的生活,我也不是不給孝親費,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幫他們預留一筆錢:定期定額投資在美股大盤ETF,等於默默為爸媽存下未來的養老金。縱使將來他們沒有使用到這筆錢,也可以想成是幫自己的老後做打算;如果未來他們真的需要一筆錢,我也因為做好了準備,拿出錢時比較不會有負擔。否則我媽肯定會把孝親費拿去放1%利息的銀行定存,甚至連定存都不去存⋯⋯
當還有人因為你沒給孝親費而說你不孝順時,真的別放在心上了。每個人的家庭狀況不一樣,甚至你每一年的狀況也不一樣,難道他知道你現在的工作狀態嗎?他知道你有在幫父母默默投資嗎?他知道你父母要的其實是陪伴嗎?這些答案只有你和你父母知道,只要雙方都接受才是對你們家而言最好的答案。
Point───>孝親費無法定義一個人孝順與否,因為孝順來自父母與小孩雙方的感受。
作者簡介_慢活夫妻George & Dewi
成大研究所畢業後踏入竹科當年薪百萬工程師,工作3年後決定轉職與轉型,於8個月內達成被動收入可支付生活開銷後離開竹科生活圈。2020年創業打造「兩人公司」,成為投資理財講師與一對一教練,同時也是個人品牌、自媒體經營者,月收入達6位數以上、實現9種主動與被動收入來源,分享主題為投資理財(美股為主)、金錢思維、心靈成長。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的《慢富:慢慢成為富一代,快快過上自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