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升息循環可望告終,但通膨迷霧未散、景氣動能疲弱成了相對隱憂;
在市場不確定性猶存下,較不受景氣循環影響的醫療題材,表現優於科技股。
升息到頂了嗎?通膨何時能有效壓制?經濟會不會陷入衰退?這幾個議題是去年以來持續影響資本市場的關鍵。不過即使美國聯準會(Fed)啟動升息循環即將屆滿一年,這些問題依舊沒有明確的解答。
在這樣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下,市場資金自然轉向較不受景氣影響的防禦型類股,醫療產業就是指標產業之一。醫療生技產業的營收與獲利,往往與藥品核准上市、藥價變化,以及醫材產品等價格直接相關,與景氣循環的相關性較低,因此屬於防禦型資產。
此外,觀察近二十年來,美國的醫療保健支出占全國GDP(國內生產毛額)比率增長了九.七個百分點,達十九.七%,為全球最高。全球高齡化帶來的剛性需求,也讓醫療類股成為少數法人資金持續流入的產業。由美國上市生技公司股票組成的「NBI生技指數」,近一年來約上漲五.四%,表現更勝那斯達克指數的負十三.七%。
保德信海外醫療產業團隊顧問主管拉吉.尚特(Raj Shant)也針對近期產業熱門議題提出觀察,例如近期暴紅的「生成式AI(人工智慧)」,能為醫療產業帶來哪些效益?
AI進一步降低醫療成本
疫後新藥發展急起直追
他指出,首先當然是問診效率大增,在新冠疫情發生後,證明了AI能有較好的問診品質或產量,它不會累、不會餓,更有效率。但實際應用仍有問題,包括是否所有患者都能接受面對冰冷機器?
再者,AI讓治療成本下降。若AI能逐漸融入輔助醫師部分療程,透過精確計算「需要耗費多少成本」,或是以大數據統計來判斷患者的病症、規畫療程SOP(標準作業程序),可以提高診斷效率、降低看病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