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起股票投資,免不了涉及「信用交易」。信用交易是一種將現金或股票存放在證券公司做為抵押,向證券公司借錢買股(即融資)或是借股賣出(即融券)的交易。之所以會建立信用交易的制度,是因為如果只能現貨交易,投資人想買某檔股票時,沒錢就不能買,沒有持股,理當也無法賣,如此一來就會局限參與股票市場的人數。但另一方面,由於該制度的形成,人們可以手上限有的現金或股票做為抵押來買賣股票,因此當下就算資金不多的人,也能參與股票市場。
實際上,確實有人因為聽信「沒現金也沒關係,保證賺大錢」的話術,而去借錢或融資融券來投資股票,但不少成功的投資大老都對借錢或信用交易避之唯恐不及,奉勸投資人「不要借錢或利用信用交易,要用自己手頭多餘的資金買現貨」。關於這一點,巴菲特也持相同意見。
巴菲特的另一個特色,就是他極度厭惡借貸,他認為一個人如果借取龐大債務做生意或投資,終有一天一定會一腳踩空。
巴菲特第一次借錢,是在他快滿21歲的時候。當時巴菲特手上已經有近2萬美元的現金,但他覺得投資時資金略顯不足,因此儘管他「非常討厭借錢」,依舊向奧馬哈國民銀行貸款5千美元。
那時,負責的銀行行員以「這將使你成為一個男人」為開頭,對巴菲特說:「5千美元是一個很嚴肅的債務,我們相信你一定會守信償還。」(引自《雪球》)然後絮絮叨叨了30分鐘。至於金額為什麼是5千?因為那是巴菲特自行立下的規定:「最多只借資產淨值的1/4。」從那時起,巴菲特便嚴守此規定。
巴菲特對待自家親屬也是一視同仁。巴菲特的外甥比利.羅傑斯(Billy Rogers)為了購屋向他借頭期款,但巴菲特以「借錢是使人誤入歧途的開端」為由而斷然拒絕,並舉例解釋:「如果重達1萬磅的卡車會來回過橋好幾次,那座橋墩就必須得以承重1萬5千磅的重量,而不是1萬1磅。」(引自《雪球》)
此外,巴菲特更根據自己的經驗補充說道:「沒有任何現金存款,卻承擔重大債務是不對的。就我個人而言,我從來不會向外借用超過個人資產25%的借款,同時我也不會明明身上只有1萬美元,還妄想希望自己能有100萬的現金。」(引自《雪球》)
正如巴菲特自己所言,他在投資上亦對貸款持否定態度。他的搭檔查理.蒙格如此證實:「華倫和我根本不敢用信用交易買股。因為在反向沖銷完成之前,即使機率微乎其微,但只要發生個萬一,都有可能帶來毀滅性的虧損。如果一定要借錢,除非沒有還款期限。」(引自《股神巴菲特》)
談及投資商品的垃圾債券和負債累累的企業時,巴菲特也毫不留情的稱其「就像開車時方向盤上裝著一把短刀」(譯注:意指路面顛簸時,短刀隨時有可能刺進駕駛人的心臟)。管理者應該會小心駕駛,但巴菲特說,前方道路上有許多小坑洞或小碎石,萬一不小心開過凹坑或撞到石頭呢?
「商業之路凹凸不平,如果你只懂得計劃避開所有坑洞,那麼一路上你只會遇上各種災難。」(引自《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
正如過度舉債恐導致破產,在巴菲特的眼中,就連美國如此龐大的經濟體似乎也十分危險。1980年代後期,巴菲特將貿易逆差遲遲不降的美國比喻成一個富裕的大地主:「將廣大的農場一塊塊賣掉的同時,享受著比現有收入更奢華的生活。」(引自《股神巴菲特》)
在有地可賣的時候,風光無限好;等到手中再無資產可賣時,地主也只能當佃農。巴菲特認為,過度舉債所帶來的財富無法長久,未來只會剩下無以復加的悲劇和災難。
由於當時的利率和現在的利率差異甚大,人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傾向把國家赤字視為洪水猛獸。然而,時至今日,隨著利率上升而出現問題的結構依舊不變,不論是國家、企業、還是個人,過度的債務都是「掉入坑洞」的主要源頭。
作者簡介_桑原晃彌
1956年生於日本廣島縣,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是經濟、經營管理方面的專業新聞工作者。他在報社記者、就業諮詢顧問等領域累積實力後,現為獨立新聞工作者。
本文摘自樂金文化出版《巴菲特的決策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