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三季單季台股總共認列二一一.七億元的存貨跌價損失,不只造成多家業者獲利減少,也進一步侵蝕毛利率。即使如此,在投資達人眼中,卻可能是庫存去化即將到底的訊號。
庫存水準居高不下,是今年除了升息、通貨膨脹之外,影響資本市場的另一大因素。不少產業從去年下半年直到現在,還持續受到高庫存的影響,消費市場需求不振,供需不平衡的情況下,除了取消或延後訂單,帳上庫存金額龐大的業者,更容易因為產品報價下跌而擴大衝擊。
畢竟,報價一跌,帳上的存貨自然就必須要認列存貨跌價損失,反映帳上存貨的價值減損。事實上,爬梳上市櫃公司今年財報,今年第二季總共只認列了一三○億元的存貨跌價損失,第三季卻認列了二一一.七億元的存貨跌價損失,如果相比去年同期只認列一○四.二億元,更是增加了逾百億元。
在短期的財報上,存貨跌價損失不只會影響獲利、每股稅後純益(EPS),同時也會影響到毛利率表現,所以當公司第三季財報因為受到存貨跌價損失影響,公布的數字不好看,也連帶影響公司評價。
但是,這樣的影響在投資達人、學霸分析師丁彥鈞的眼中,卻是一個尋找投資標的的切入點,不一定是件壞事。他認為,在庫存水準高、報價跌勢趨緩的背景之下,直截了當地認了存貨跌價損失,可能就是公司營運的低點,未來隨著報價回升,認列回沖利益,後續獲利、毛利表現就可能會好轉,則是會帶動股價往上衝的動能。
也就是說,第三季所認列的存貨跌價損失,可能有斷尾求生意味,在公司的財務上「洗澡」,靜待景氣回復。
為了從一千七百多家上市櫃公司中整理出存貨跌價損失重大的公司,《今周刊》計算上市櫃公司第三季的每股存貨跌價損失,從中分析提列存貨跌價損失狀況,整體而言,在面板、記憶體及鋼鐵產業有比較明顯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