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的誕生──不怕崩盤!股市繁榮引退,經濟崩盤回歸。
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市大崩盤前三天,還是有大量的人湧入市場,對前景一片看好,巴菲特卻下令「把一切都賣掉」。三天後,股市瘋狂下跌,他的資產蒸發了3億美元,公司股價下跌25%以上。
在人們從大樓跳下來的時候,他一如往常看著文件。他自信地說這只是股市自己的調整。也是1987年,波克夏公司不僅把下跌的份補回來,還逆勢盈利了20%。
最終,他登上世界首富的寶座。
有很多人追捧巴菲特,效仿巴菲特的投資方法,但結果許多人不但沒有賺大錢,反而虧了錢。他們的失誤在於生搬硬套、教條化理解巴菲特。
總的說來,人們學習巴菲特往往存在著以下幾個迷思:
迷思一:好公司就等於好股票
對於巴菲特,許多投資者只知道他衷情於優質企業,卻忽視了「安全邊際」這一更為根本的投資準則,即:投資中最重要的不是好公司,而是好價格。
很多投資者以為只要是投資好公司,未來就一定有好的投資報酬,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
舉一個例子,再好的公司,遭遇了2008年大跌三分之二的大熊市,股票同樣會慘跌,甚至比指數跌得更慘。結果,很多買這些好公司股票的人因此開始懷疑巴菲特理論,認為自己按照巴菲特說的做,投資好公司,怎麼還賠了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人學習巴菲特只學了一半,巴菲特是主張要買好公司,但前提是價格要合理。
記住巴菲特投資績優的完整理念:好公司+好價格=好股票。
股票價格是我們做出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離開價格這個必要的投資參照,投資者對企業內在價值的分析就毫無意義可言,所謂買進價值低估的股票和賣出價格被嚴重高估的股票無疑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
投資大師費雪在總結他的一項失敗的投資教訓時說:「關於這家公司的潛力,我的研判可能是對的,可是這卻是一次差勁的投資。我所犯的錯誤,在於為了參與這家公司的美好的未來,付出的價格不對—可是持有那麼多年後才嫌到微薄的利潤,不是資本成長之道,更別提保障老本不受通貨膨脹的侵蝕。」
投資股票的目的在於盈利,如果因為好的公司而忽略其股票價格的好壞,那麼你會為此而付出不應有的代價。
迷思二:長期持股可以不關注股票行情
上文我們已經說過,巴菲特一個重要的投資策略就是長期持股,一旦某家公司的股票被他選中買人,投資期少則一年,多則數年甚至幾十年。可是,在巴菲特的辦公室裡從來沒有報告股市行情的機器。
在巴菲特看來,如果打算長期持有一家優秀公司的股票,那麼股市每天的變化對你來講是無關緊要的。但是,我們的投資者如果由此推斷說巴菲特對股市行情、股票價格等不聞不問,那就大錯特錯了。
根據安全邊際法則,巴菲特總是根據股票的內在價值和市場價格的對比情況來決定是買入還是賣出:股票的市場價格跌落到安全邊際之內,他就大膽買進,相反,如果市場的非理性力量使公司股價被嚴重高估,他也會即時拋出。因此,如果沒有股票的市場價格做參照,巴菲特也會感到無所適從。
與一般投資者不同,巴菲特從不把精力全部用在察看股價走勢的漲跌上。巴菲特是個出色的股票投資分析家,可是在吵吵嚷嚷的股票交易大廳,人們卻幾乎見不到這位投資大師的身影。不僅如此,他對股票的K線形態、技術走勢也從來不感興趣。他對股價關注僅僅是由於對股票的市價和內在價值進行對比的需要。
另外,在股市運行的不同階段,巴菲特對股市的關注的「密度」也有所不同,在市場人氣高漲和極度低迷時期,他會對他所投資的股票傾注較多的精力,以便抓住最佳的出市和入市機會。
大部分時間,當一般投資者津津樂道於大盤和個股的漲停之時,巴菲特正偏居一隅,聚精會神地分析屬他競爭優勢圈內的上市公司,理性思考著下一步的投資方案。
迷思三:無視國情,機械照搬
可以說,巴菲特的投資方法不僅適合美國股票市場,也同樣適合其他股票市場。問題在於,我們不能照抄照搬、生吞活剝地吸收巴菲特的投資理論,否則,投資效果就可能大打折扣,甚至會產生「副作用」。
對待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我們應該重點掌握其理性投資的精神實質,而對於巴菲特本人所運用的具體投資方法,則完全沒有必要邯鄲學步。
作者簡介
趙劭甫
微資深投資客,是個務實到不行的人。高三時別人在備考,他卻在玩股票,幸好錢跟課業都沒有玩掉。大學及就業後觸角又伸向了基金、期貨、貴金屬交易,十幾年來修練出一套獨特的投資心法。
趙建
專職作者。
本文摘自崧燁文化《海嘯華爾街,巴菲特傳奇:股市線型看多只會被KO!用最樸實無華的方式逆襲成為世界首富》
※ 本網站及作者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