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投資理財的書都會建議大家,要對抗股票價格波動的風險,應該要配置一些債券的部位,讓低風險的債券來平衡高風險的股票。不過,今年以來美國聯準會不斷大幅度的升息,卻讓這個理論遭到嚴峻的考驗。
債券因為有政府或企業的擔保,所以風險等級確實比股票要低,但相對報酬率就不會高。它的報酬率比定存利率略高,但幅度也非常有限。以往如果你持有債券,遇到股災時,你會慶幸這一部分至少還是有債息可領,多少彌補一些股票的虧損。
前幾年各國拼命降息,導致債券利率也同步往下修正,但股市大漲,大家當然就不會在乎債券賺得少了。然而,當美國大幅升息,造成債券被大量拋售,導致價格大跌,發生以往少見的「股債雙殺」,不只是持有的股票賠錢,連持有的債券也同樣虧損,根本無法用債券來對抗股票的風險。
「股債平衡」的觀念,或許在未來的投資市場已經不再被人信賴。那麼,該怎麼對抗股市的風險呢?我認為其實別把自己搞得那麼複雜,就用那句老話「投資一定要用閒錢」來因應就好了。首先,千萬不要借錢來買股票。其次,留下生活緊急預備金,以免必須認賠股票來變現過生活。
手上留多少錢 未婚已婚有小孩大不同
你若未婚,我建議保留三個月生活緊急預備金就夠了。你若已婚,但還沒小孩,就保留半年到一年的生活緊急預備金。你若已婚,且有小孩,那至少要留下一年到兩年的錢不要投入股市。
當然,你手上的股票如果是每年都有穩定配息,公司又大到不可能倒閉,碰到股災真的也無須避險。如果你買的都是投機性很強的小型股,規避股災最好的方法「認賠停損」。
你若能嚴格執行以上紀律,真的不用買債券了,因為現階段它不能降低風險,甚至還可能增加風險。
其實一般人是不容易買到國內的政府或公營事業債券,只好透過購買海外債券基金來建立債券部位。之前台幣大幅升值的時候,你的債券利息很容易就被匯差侵蝕掉,甚至反而是倒賠的。
為了增加債券收益,很多人對「高收益債基金」趨之若鶩。但這些公司的經營能力和還款能力因為不被投資人信賴,才必須用較高的債券利率來吸引大家認購,試問這樣的風險難道不高嗎?
剛剛我和大家談「要不要持有債券的部位?」這其實就是在談「資產配置」。你買了股票之後,還應該將錢投資在那些地方呢?希望藉此一來可增加收益,二來可降低風險。
談資產配置 先把這三樣握在手
我認為一定要配置的其他理財工具是「房地產」、「保險」,和「存款」。不過,這三項工具都不是拿來賺錢的。
房子是拿來自住的,因為只有房子是「確定」的。即使房價下跌,你還擁有住的權利,所以你的資產就沒有縮水,但其他投資在價格下跌時,你就必須接受它的虧損。
保險是拿來對抗不可預知的風險,而不是想靠「儲蓄險」或「投資型保單」來賺只比定存利率多一點點的獲利。萬一你生病或出意外,卻沒有買相對應的保險,屆時沉重的負擔一定會把你的生活壓垮。
存款,當然是必要的,但請把前述的生活緊急預備金拿去銀行存定存,其他就放在活存,隨時可以進場買股票。萬一要動用錢去支應生活,解約定存頂多損失利息而已。你若是解約儲蓄險,是會賠錢的喔!
其他理財工具還包括「黃金」、「外匯」、「期貨」,和「虛擬貨幣」。前兩項並非絕對必要,後兩項則絕不建議。
外匯是有錢人玩的 降低風險是第一原則
黃金只能賺「價差」,沒有任何「利息」可領,而且只有在發生戰爭時才會大漲。最近大漲是因為俄烏戰爭,但如果是發生在台灣呢?你會期待黃金賺錢而發生戰爭嗎?
外匯是資金部位大的有錢人玩的遊戲。你可以在台幣升值時換點美金、日幣,或歐元,以備未來出國玩。你若錢不多,還想拿來賺匯差,真的太辛苦了!
資產配置的主要目的是在「降低風險」,所以怎麼可以配置會大幅增加風險的期貨和虛擬貨幣呢?
最後,我建議配置資產的時間順序是「存錢」、「保險」、「股票」、最後是「房地產」,其他都並非絕對必要。
樂活大叔施昇輝最新力作《小資向錢衝》,專為小資族所寫,希望能為大家拆解最常見的6大投資難題。
只要觀念正確,投資一點都不難。不投資,就會被飛漲的物價擊倒,永遠沒有財富自由的一天,但也要記得穩穩賺、慢慢賺,才能賺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