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去年同期全台3級警戒相比,今年台灣不少企業在第2季淡季的成長率都相當亮眼,撇除低基期的效應,如何從第2季財報中找到有機會持續成長的公司?
7月中旬以來,加權指數反彈約莫1500點,雖然還不到宣判「走出熊市」的時候,但所謂「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台股乍暖還寒之際,無論進場部位多寡,著手挑選具有明確成長性的個股納入觀察清單,已是投資人現階段的重要課題。而8月14日剛出爐的第2季財報,不僅可為股價觸底反彈的公司添柴加薪,當然也是此際進行選股的一個重要依據。
不過,既然盤勢未全然明朗,對「成長性」的篩選標準也該更加嚴格。專家建議,除了第2季獲利較前季、去年第2季均見成長之外,近來的營收動能也應納入考量。若5到7月3個月的累計營收能較2到4月有所成長,且成長幅度高於今年前7月累計營收年增率,加上7月營收的月增率又更上一層樓;那麼,大致就可確保公司具有近期營收「愈來愈強」,且獲利也能有效跟上的特質。
當然,篩選標準一籮筐,符合條件的個股也就相對有限,以上述條件過濾,超過1700家的上市櫃公司中,僅有40餘家符合,而綜合各專家意見,其中又有3類個股較具族群性,產業前景的能見度也相對較高。
食品、零售夯 超商旺到9月
首先,就是第2季業績成長表現較為整齊的零售、食品族群。其中,兩大超商通路統一超(2912)與全家(5903)不僅第2季獲利都繳出成長佳績,值得注意的是,7月營收也雙雙創下單月新高。
雖然營收成長或與超商的家數不斷增加有關,單看營收絕對數字並不能充分代表業績實力,必須要觀察單店的營業額貢獻。但以此分析,全家超商的表現也值得給予正面評價,7月單店營業額201萬元,不僅年成長近15%,也超過2019年7月的200萬元。從數字來看,已恢復疫情前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