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過程中擔任業師、顧問、董事的角色協助公司營運,是天使投資人除了財務資源外的重要專業。
他們的優勢在於速度與彈性,缺點則可透過組織天使俱樂部,以共同投資型態來彌補劣勢。
論及科技業與新創生態系,最常提及成功的科技公司與創辦人,如蘋果與賈伯斯、特斯拉與馬斯克;再來可能是知名創投如紅杉資本、凱鵬華盈,但支持新創最早期的天使投資人卻很少被記得,如投資過臉書、特斯拉的彼得.提爾,其實也是因創業經歷而聞名。
相較於機構投資人,如創投公司或企業投資部門(簡稱企投)募集特定投資人或使用企業資金,天使投資人使用的是個人或家族資本,投資階段通常早於機構投資人,投資規模也較小。由於進場時間早、新創估值較低,因此若是成功,單一個案的回收倍率可高達百倍,甚至千倍。反之,因時機早、規模小,產品或營運風險偏高外,也難以進行完整的盡職調查,投資失敗率必然比中晚期的投資人高。因此,如何控制風險,就成為天使投資人最重要的成功因子。
此外,如何提升案源的質與量,也是核心要素。以矽谷來說,多數天使投資人都是有創業出場經驗的連續創業者,或在企業任職多年的專業經理人,而案源多半來自過去認識的校友、同事,甚至鄰居。無論從投資規模、案件來源或資源能力,創投與企投通常都占有優勢,最大缺點是冗長的投資決策與偏短的基金存續期限。反之,天使投資人的優勢在速度與彈性,缺點則可以透過組織天使俱樂部,以共同投資型態來彌補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