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成昀達會計師
「軍公教」一個傳統且給人印象深刻的「族群」,不同於以往我們曾經學習過的「漢滿蒙回藏苗傜」,也不同於現在身邊日常生活所理解的台灣人、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 或是原住民等,「軍公教」是一個以工作屬性或是職務類型進行區分及界定的概念,因此我們對於「軍公教」一詞,曾有著不同的認知及理解,也有著不同的嚮往跟追求。
綜觀「軍」、「公」、「教」三個族群的養成, 無一不是克盡本分,穩紮穩打地扮演好國家機器運作的各項職能,並落實正常運作至關重要的角色。在此一同時,無論是從質性的文獻調查,亦或是量化的統計數據,都可以看到此三個族群,在以廣義或是狹義的定義之下,約略占有全台灣勞動人口比例的 5% 至 7%,又或者是家戶數比例的 7% 至 9% 左右。而此家戶數中典型的中心思想,亦或核心哲學思維的啟迪,可以說是絕大部分源於儒家思想。而此一觀念,更牽引著、或稱領導著對於生活習慣甚或各面向的觀念養成。特別是子女教育與學習的理念或是對理財的觀念。
綜合來說,此三族群所擁有的觀念或是習慣,大致以下列面向來進行說明,可以窺知一二。
特質一:恪遵師訓、心如止水
常言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但何以為師?又或者欲傳何道?欲授何業?由何立場出發解惑?在過往,我們常聽到班上同學成績最為優秀,排名最理想的,通常是被師長特別拔擢或是認可的,無論是在引以為指標作為同儕的榜樣,又或者是在人生各個道路的選擇上,總是能獲得比其他同儕更多且更有利的資源。
但是,會讀書不一定代表著更能夠認識自己,多數的情況下,在掌握到讀書及考試的要領之後,能累積及堆疊最多成就感,又或是最快速贏得認同的方式,便是中華文化中, 自古以來的科舉制度,也就是文人的考試制度。但為師者, 在掌握了相關的技巧,並享受了相關的利益時,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此舉,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通俗且主流的意見,但事實上,卻隱含著的是:會讀書的人,在享受著既得利益所帶來的好處,使其成為師長之後,對於人生選擇的路徑上,推薦著我已經因此而獲得好處,而你也看得到。所以在具有可 實現性的具體成就來說,最佳的選擇,又或者說最保守的選擇,就是跟師長一樣,還是讀書。
所以在求學期間,師長們多數曾經交待過,盡可能不要太過於花稍地參加非學術性質以外的活動或是社團,又或者是一切的決策,都要先以讀書為優先。在力排眾議,或專心致志的情況下,逐漸養成文人雅士的亮節風骨及高尚情操, 至心如止水的地步。
特質二:努力付出、堅持不懈
「軍」、「公」、「教」三者在職業體制的設計上,有著根本制度運行的規範及軌跡存在。例如在軍職中的位階或是停年制度,無論你(妳)如何傑出及優秀,在職位成長的 過程中,鮮少有機會破格晉任或是特例拔擢。長輩們無一不是在體制運行的過程中,持續地給予鼓勵,也同步地賦予鞭策的提醒,「再努力一下,接下來就輪到你了」。
此舉,表面上看起來是長官們的認識及理解,逐漸記得有一位後生晚輩已經開始準備展翅,大顯身手。但功高震主的情況,時有所聞,也不在少數。然而「輪」這個字眼隱含著,體制內一直用這樣子的一個稀缺職位與成長機會,來吸 引及創造同儕間彼此的競爭與合作,希冀能達成一個恐怖平 衡,創造對組織的最大利益。而在初始的職業選擇上,倘一 旦選擇了「軍」、「公」、「教」的領域,則會產生一個愈滾愈大的重要砝碼,來去平衡或是加入未來所有職場上決策時天秤的考量,那就是「年資」。
我們可以從這三個職能領域在人力資源的角度切入,從不同年資轉換離開跑道的人數進行調查,在排除不適任因素,或為政策性的強制汰除因素之外,似乎工作經驗愈長,「年資」愈久,愈是會告訴自己,再努力一下;或是會再催眠自己,沒什麼大不了的,相較於在「軍」、「公」、「教」 累積了足夠的年資及歷練之後,一定都會海闊天空的! 也因此,「軍」、「公」、「教」在職場上的戰戰兢兢、深思熟慮、謹言慎行及忍氣吞聲,反映在對於工作崗位的執著與眷戀,不若民間企業工作者或是外商企業專業經理人的膽識與瀟灑,進而在個性上轉向愈趨明顯的態樣。
特質三:循規蹈矩,彈性不足
長官的話,你是聽不懂嗎?老師講的,有沒有在聽?體制的設計與現實面的職權甚或軍權,讓威壓或權力在制衡或是作為溝通媒介的時候,反而無法充分扮演其應有的角色或是發揮其功能與目的。一如財務操作,該有的紀律,除了應該要有所依循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有靈活的調整機制及 應變能力。
國家機器、大型企業、機關或團體到教育事業,難有速效或是捷徑可運用及選擇,這對於決策頻率與思維習慣而言,是一個比較大的痛點。例如在學校教書的決策頻率及轉換適應,可能會以一堂課作為一個基礎;但是在資本市場的 投資操作,尤其是在特定的交易模式,例如當沖機制下,可能決策的頻率會密集到每5分鐘或每一盤的間隔,就需要完成高壓與高強度的轉換。
特質四:服從,過分地服從(依規定)
如果從面對人性的立場出發,此一「服從」,雖可以說 是良好的習慣或是條件,例如在面對投資決策時,停利或是停損的概念及機制,便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服從」機制及結果。
對於面對一直上攻的指數或是個股,很多投資人都在等 著可以賣到最高點,也可以一直抱著一檔股票等到它成為股王或是股后,但是卻也因為人性的貪婪,而在遇到自己期待的停利點時候,總想著可以再「多一點」,這個多一點,就 帶著無窮盡的魔鬼,吞噬著已經獲利的部位,而市場在快速變化的時局下,很有可能一個反轉,就完全走向不一樣的結果,卻也為此吐還已經獲利的部分。
同樣的,停損機制的設計,主要在於每一個投資人對於損失的觀點及可接受程度的心理素質及抗壓性,特別是在現行投資及理財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人在投資策略的引導之下,認為當所持有之股票或是部位在下跌時,可以透過攤提 (平)成本的方式,持續地加碼同一檔股票或是商品,而忽 略了需要在該檔股票或是商品的基本面及趨勢面進行更完善的評估,甚或是重新的調查及衡量。
對於每天新聞訊息快速及公司及其產業變化多端的企業來說,每天都有著數以千計甚為萬計的資訊會影響股票或是商品的漲跌,在沒有額外多做功課的情況下,單純地以過往的投資紀錄,而片面的以為可以攤平投資成本的概念,可以 說是愈攤愈平(貧)的高風險行為。
然而,這些特性或是偏好,對於「理財」或是「投資」 而言,似乎有著些許的衝突,但卻又在現實的操作面,有著無法迴避的必然性。例如:面對「恪遵師訓、心如止水」,在理財或是投資時,雖然本就應把持著如「泰山崩於前而色 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的精神,立於喜怒不形於色的境地,但就實際的投資經驗及體悟來說,沒有任何人能給出比親身經驗更能感同身受的體驗,就如同在事業或投資的領域中,什麼都可以透過師長前輩轉述與分享,但唯有「格局」是親自發揮及展現在自己的體驗中,所以,前人的智慧不一定充分移轉並展現於我,如同基金投資的廣告詞一樣,歷史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
我們常說「選擇」比「努力」重要,「捨得」比「堅持」 重要。畢竟在產業的輪動及個股的選擇之間,又或者在大趨勢的帶領之下,千萬不要在熊市的市場想要找到能一枝獨秀、穩賺不賠的標的;而且在該停損的時候,更不要留戀甚 至眷戀;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規矩,就是用來突破的!
這個概念,雖然與前述「服從」的概念相左,然而,在金融市場中,要「突破」的,向來就不是突破自己舊有的壞習慣,而要是突破尚未被打通的 「任督二脈」。而「理財」或「投資」,總歸一句話,就是金錢的遊戲。 其中的「任督二脈」,以陽為鑒,指得就是「資訊」;以陰為鏡,指得就是「金流」,何以得知呢?
金融理財或是投資決策,不外乎就是對於市場中各項資訊的彙整及分析,綜觀國內外各家大型證券公司,其所提供之服務,無一不以提供「精準」兩字之資訊為其核心,亦如外資券商經常使用之資訊服務終端機,亦或其所引用之資 訊,如彭博資訊(Bloomberg)或是路透社等(Reuters) 為概念,均以資訊流的充分、全面及完整性為其核心價值。
而投資的背後,指的就如流水的金流。水庫充盈、子彈充分,水勢驚人,淘淘不絕,指得就是資金是否充裕。而成功的理財與投資,不外乎就是以「資訊」及「金流」進行完美搭配,定能收一定之能效。資訊的取得,在保守穩健的家 庭或是特定職能角色的夥伴上,不單單僅反映在去努力取得資訊的成果上,更甚者會希望能有事前分析、事中校正、事後追蹤的完整紀錄,以供下一次的評估作業;但考量「金流」時,非固定額度、不特定時點、波動率忽高忽低等影響因子的存在,多半會讓「軍」、「公」、「教」三個族群在財務習慣上,產生較高的情緒起伏。
特別是在風險偏好屬於風險趨避者的「軍」、「公」、「教」族群,之所以無法突破及改變此一偏好屬性之原因,在於這3個職能的薪資計算基礎,都是用「一日固定時數」 的方式在計算及評估。所以,針對借貸行為產生的槓桿效 果,在未經提醒,赫然發現所運用或是操作的資金部位,一旦市場發生系統性的風險情況下,會出現一個衡量事態嚴重與否的說明方式,就是要換算為「要幾天幾夜多久時間的不吃不喝」才能弭平錯誤的行為或決策所帶來的金錢損失。
對此,運用財務槓桿的程度,或是在選擇是否用此一概念進行融資決策在理財或是經營企業時,在「軍」、「公」、「教」三個族群對此觀念的認知及理解上,似乎基本上都秉持著,能不多貸款就不多貸款,能早點還清就不要拖欠。此部分的出發點,除了圍繞在我們前面所提及的質性分析情境之外,卻也忽略了資金貸款可能需要考量的其他問題,例如資金取得成本的優勢性,一般「軍」、「公」、「教」 成員因為工作的穩定及授薪條件可資比較及調查,所能取得更具有成本優勢條件的資金供運用;以及大環境下,資金借貸利差之安排及工具的選擇。
透過工具的選擇,無論是國內一般企業或自然人與銀行往來的部分,又或者係透過國內外金融票券的交易,都可能在經過設計及安排之後,大幅下降利差風險至可控的範圍,甚或轉為保本或是獲利的交易及工具設計,進而對「軍」、 「公」、「教」族群的子女,導入正確應用財務的基礎與邏輯,強化對於與金融機構往來的信心及認識!
作者簡介_台灣財富管理交流協會
「台灣財富管理交流協會」是一個關注企業永續經營相關議題的研究單位,有志之會計專業服務者思圖突破傳統困境束縛,共組台灣財富管理交流協會,期許成為相關稅務法務的研究、論述與溝通平臺,目標是透過整合財、稅、法等專業諮詢,協助臺灣企業財務更穩健,以及培育財稅專業人才,共同擘畫國家社會發展的美好願景。
陳榮隆 教授:台灣財富管理交流協會 理事長
楊淑卿 會計師:社團法人臺北市稅務代理人協會 理事長
蘇錦霞 律師:衍義國際法律事務所 所長/主持律師
王健安 律師:誠遠商務法律事務所 合夥律師
成昀達 會計師:安得仕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合夥會計師
賴建呈 創辦人:台灣財富管理交流協會 創辦人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 《財稅新布局:掌握CFC&ESG讓稅負變稅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