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經歷了疫情的爆發與蔓延,許多生技股的價值被拉抬起來,推升市值不斷衝高。
然而,隨著疫情逐漸趨緩,曾經創下市值高峰的生技股,未來還有什麼樣的機會?
今年前半年,領銜國際生技投資的指標、美國那斯達克生技指數(NBI)已累計下跌二一.三%。隨著疫情趨穩,近兩年市值不斷攀升的美國藥廠輝瑞(Pfizer),今年上半年股價已經下滑七%;專注在疫苗開發的莫德納(Moderna),股價則是一口氣從年初下跌了三九.二%,市場對於疫情推升生技市值的想法,不再像以往樂觀。
然而,對於台灣生技產業而言,曾經在疫情下展開布局的各家公司,難道就沒有機會迎接下一波成長嗎?
「疫情不會結束,可能每個月就會來一次。」群益全球關鍵生技基金經理人蔡詠裕認為,新冠肺炎疫情要徹底消滅並不容易,因此市場上仍有疫情相關的治療與檢測需求。
全球逐步「與病毒共存」
染疫人數下滑 快篩、檢測難成長
只不過,面對防疫需求的此刻,國際大廠早已紛紛各據一方,台灣廠商想要從中取勝,難度不低。蔡詠裕觀察,檢測、快篩的需求,會隨著疫情的趨穩而放緩;而新冠口服藥與疫苗,則是要看各家公司如何從國際競爭中找到定位,以最快時效切進市場,才能博得一線生機。
「如果以美國各個生技次領域的指數漲跌幅看,只有製藥是二%的正成長,其他都是衰退。」蔡詠裕說明,與疫情相關的公司由於去年成長強勁,基期高的情況下,成長難度自然高。其次,全球各地都朝向與病毒共存的方向發展,以及染疫人數下滑,直接導致快篩與檢測需求下降。
統一投顧生技分析師張立群進一步解析,對國內快篩廠商而言,還得看客戶類型來評估銷售狀況。以寶齡富錦為例,由於快篩產品是由政府採購,可維持相對穩定的出貨;但如果是以零售通路為主的泰博,面對快篩消費市場的價格競爭,將會導致銷售受阻,對營收產生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