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收到一封信,是一位以前曾上過課的女同學,光看來信的名字就在腦海中想起是誰了,過去有些讀者會比較多互動、問答的,自然就會印象比較深,她先生也上過課,後來才推薦她來聽聽。
來信內容倒不是問自己的財務事,主要是想幫忙問問姊姊的家庭財務狀況。姊姊他們夫妻年約37歲,月收入合計12萬左右,生活在台中,姐夫新北人,他們已經生養了3個孩子,最近又懷第4個,存款數字不到50萬,雖然在父母的幫助下,沒有車貸跟房貸,但這樣子讓她為姊姊擔心,當初有勸告孩子生太多除了資源分散外,心力也會耗盡,這樣真的好嗎?
不過姐姐覺得不用富養,反正有陪伴孩子就好,他們自然會長大,以前的人還不是這樣過來的。她自己則是跟先生住在高雄,兩人已經有自住宅,夫妻工作收入加起來有8萬多,卻看了很多新聞報導,覺得這年頭要生養孩子真是不容易,遲遲不敢生,瞻前顧後。她覺得到底是自己擔心太多,還是姊姊這樣的想法才是對的?信中還有許多的資訊就先省略了,把一些數字略為修改,也不失原意。
其實當我們慢慢步入35歲後,身體的機能也慢慢有了較為巨大的改變,尤其女生,生孩子這事情總是有風險,這位讀者擔心姊姊將來財務負擔不過來,其實也是出自於姐妹情深,一般情況下,這年頭月收入12萬要養4個孩子,那真的會很吃力,甚至入不敷出,但別忘了,原生家庭已經發揮了保護傘的作用,在車貸跟房貸都不用繳付的情況下,那姊姊的家庭要撫養4個孩子平安健康長大是沒問題的,房子是以前爸媽年輕時打拼,有多的一間透天,就給姐姐他們家住。
畢竟以前台中還沒升格時,台中縣有許多地方房價還真的很低,要買個幾間應該是不成問題。當然現在台中已經合併為直轄市,房價似乎也是節節攀高。
其實我們都難以動搖別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尤其是年紀越長的人,那更困難,即便是親兄弟、親姊妹都是一樣的,我們先顧好自己,這不是自私的表現,反而是最佳的選項。
養育孩子需要花錢、花時間,還會因為教育觀念不同引發口角,但懷胎10月生下的孩子,那感覺還是挺特別的,常見的人氣網路影片,大多數刻意採訪兩個世代,然後營造出衝突感,藉由這樣的報導,讓年輕世代跟年長的一代,因為雙方觀念大不同而吵來吵去,於是就達到了點閱率的目的。
這問題要講起來真的不容易,但生孩子要花不少錢,這是比較沒什麼爭議的,那收入不變的情況下,以下兩點就必然發生:
1.夫妻間生活品質的下降
2.教養問題需要花時間討論與研究
假如這兩點都沒發生,那就是把孩子生出來後,放給爺奶輩照顧,自然也就輕鬆寫意,這種模式也是有人這麼做,只是不太建議就是了。
所以要如何讓這兩點不要發生,或者盡可能不要發生?那當然就是把「收入」提升了。之前專欄也曾提過,金錢不一定百分百帶來快樂,但我綜合看下來的經驗,大概至少占了60%的因素,也就是說,如果真的因為生了孩子,激發出原本的潛能,例如責任感更重,壓力更大,後來賺了比較多的錢,那頭過身就過了,這算是比較難以量化的部分,無法計算的是「人的潛力」。
當然,即便身為一個二寶爸,也不會勸人家一定要生,反而覺得如果對孩子真的很沒耐心的人,或者對於追求財富也沒有太多積極心的人,那也就算了,人生版本很多,顧好自己不給人添麻煩也就夠了。常開玩笑跟現場讀者說:以前是看人家開什麼車來判斷財富地位,現在則是看住哪、生幾個小孩。
作者簡介_畢德歐夫
現為居家宅爸,專職投資人。交易員、曾任美股交易室經理(Floor Manager),交易經驗17年,交易總筆數達百萬筆。每月發表在網路上文字產出達10萬字。先從台股起家,曾交易海內外期權達4萬口。操作商品:黃豆、玉米、小麥、原油、指數期貨、歐元、日圓,主力為美股市場。著作:《最美好、也最殘酷的翻身時代:畢德歐夫帶你掌握理財5大關鍵》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