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作者田端信太郎原本是普通的領薪族。畢業後進入人人稱羨的穩定企業NTT DATA(全球前十大的IT服務供應商)工作,之後跳槽到瑞可利、活力門(Livedoor)、LINE、ZOZO等日本一流大企業。
幾年的職涯轉折讓他體會到,就算在大公司上班,光靠死薪水還是很難變有錢,因為,領固定薪不等於穩定薪,不敢冒險才是人生最高風險,於是他決定自行創業,現在則透過網路,經營理財補習班。
他說,現今的通膨威力只會讓有錢人和窮人的差距拉大,想要財富自由,你不能只有努力,需要更有戰力的金錢觀。他以自身經驗,整理出不必多10倍努力,也能讓口袋加深10倍的致富行為。
月收入超過多少,你買東西再也不用看標價?
有些人的願望是生活中不再為錢發愁。如果真的變成那樣,想想看,你的日常生活會有什麼改變?
以我的感覺來說,當月收入超過百萬日圓(約合台幣23萬),購物時,就不用再看商品標價了。
例如,我經常在上班前買咖啡。如果去咖啡廳,一杯咖啡差不多要300日圓(約合台幣69元。以4月13日1日圓兌換0.23台幣計算,以下同);而便利商店的咖啡,只要150圓(約合台幣35元)。
我公司附近有一間咖啡廳,行人穿越道的另一頭則有便利商店。儘管便利商店賣的咖啡比較便宜,我也不會為了省錢而刻意走到行人穿越道的另一端買咖啡。
此外,我也不太計較午餐費用。因為自己早已不把價格放在眼裡。若是一般的餐廳,不太可能會有要價超過1萬日圓的餐點.不過,不管是1,000日圓或2,000日圓(約合台幣461元),只要有自己想吃的,我都會不假思索的點那份餐點。
如果你是健康的年輕人,只要稍加努力,就可以達到這個境界。
年收入500萬日圓(約合台幣115萬),再加上副業月收入40萬日圓。在現今社會裡,像這樣年收入超過500萬日圓的人並不少見。如果你的月收入超過百萬日圓、年收入超過千萬日圓,就有更多的時間,可以透過工作或副業,創造讓他人開心的價值。
可是,光是這樣,或許還無法令人滿足。
不知道為什麼,年收入千萬日圓(約合台幣231萬)的領薪族在日本似乎成了有錢人的代名詞。如果是單身,勉強還說得過去;假設同住在東京的家人還健在,年收入千萬日圓的生活,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寬裕。
走進賓士或BMW的銷售中心,在不看售價的情況下,憑第一印象就買下喜歡的汽車,這樣的情境終究還是天方夜譚。
不管是日常生活,或是其他面向,光靠薪水,很難完全不用為錢煩惱。
努力增加金融所得,而非薪資所得
如果打算靠工作獲得比現在薪資高10倍的收入,就必須付出10倍以上的努力。以現實來說,若是犧牲大部分的事物,整天埋首工作,或許真的有可能實現,但是這樣的結果真的好嗎?
甚至,薪資所得越多,政府課徵的稅額也會增加,因此,如果你打算讓真正能拿到的錢增加10倍,必須讓薪資實際面額增加15倍至20倍左右。
當我的薪資所得,從年收入3,000萬日圓增加到4,000萬日圓(約合台幣923萬)時,感覺就像是擁有一間酒吧似的。
可是,當薪資所得超過3,000萬至4,000萬日圓之後,就算再進一步努力賺進1,000萬日圓,結果不會有太大變化。因為若依照日本向薪資所得者課徵的稅額,扣除掉所得稅和住民稅之後,手邊所剩的錢,恐怕連一半都不到,若加上消費稅,等於2/3的收入都拿去繳稅。
薪資所得是能力負擔,所得越高,稅額就越高。相對之下,出售股票時,日本政府對資本利得或股息等的課徵稅額,是採獨立申報課稅,金融所得(投資信託、企業)不管賺多少,稅率都是固定扣20%。例如存了1兆日圓,必須繳納2,000億日圓的稅金,手邊能留下8,000億日圓左右(按:在臺灣,投資股票也要繳稅,包刮:賣股票會產生證券交易稅[成交金額×0.3%];綜合所得稅[可選擇合併計稅或分開計稅])。
所以,如果單從金錢的觀點來看,與其努力增加薪資所得,不如利用金錢讓自己增加金融所得,因為不管怎麼想,後者還是對稅金課徵比較有利的。
我也是個薪資所得者,年收入也超過2,000萬日圓,所以可以感受到沉重的課稅壓力,當我看到薪資明細時,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什麼努力的心情,越發強烈,且深刻的感受到,就算我再怎麼努力,年收入仍無法進入下一個層次(按:作者指年收入破億)。在年收入超過3,000萬日圓時,這種無力感變得更加強烈。
雖然我的金融資產不曾超過1億日圓,但是,如果能到達那種境界,我就可以藉著不動產投資信託(按: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簡稱REIT。臺灣也有REIT相關產品,不過數量很少,而且類型有限,目前有七支REIT)等股息或股票持有,在什麼都不做的情況下,每年賺取數百萬日圓。
我能想像,靠錢滾錢的方式,能讓自己生活無虞。若要讓自己達到那個境界,單靠薪資所得的確很困難。
例如,資產百億日圓的人,就算股價因為新冠疫情下跌,導致資產只剩下50億日圓,也不會對他的日常生活造成太大影響;反之,只靠加班費、獎金和薪資所得,賺取年收入1,000萬日圓的人,一旦因為業績下滑而使收入減半,恐怕日常生活會出現嚴重的困擾。
假設資產或收入因為新冠疫情而減半,會因為其來源是薪資所得或是金融所得,而產生極大的差異。
作者介紹_田端信太郎
線上沙龍「田端大學」校長。1975年出生於石川縣。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系。在NTT DATA任職後,跳槽到瑞可利,發行免費電子報《R25》。2005年進入活力門,負責統籌活力門新聞。
2010年開始,在康泰納仕負責推廣《時尚》、《瀟灑》、《連線》等雜誌的網站,以及電子雜誌的收益化。2012年擔任NHN Japan(現在的LINE)的執行董事。之後,以資深執行董事的身分負責法人業務,於2018年2月底離職。
之後,擔任ZOZO株式會社的傳播設計室室長。2019年12月宣布退任。
本文摘自大是文化《收入增長10倍的致富行為:固定不等於穩定,不冒險才是高風險,不必多10倍努力,口袋自動加深10倍的理財思維。》
※ 本網站及作者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