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息、通膨與戰爭等因素交互影響,使得全球股市在第一季出現較大的震盪。
專家建議,第二季情勢仍不明朗,可布局抗通膨相關的標的,消費性電子類股則暫時避開。
美國聯準會已經多次宣示「今年就是升息年」,從過往經驗來看,每逢升息年,金融市場總是動盪難免。沒想到俄烏戰爭攪局,使得第一季全球通膨更嚴重、景氣更疲弱、市場動盪也更大。進入第二季,有好轉的跡象嗎?
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直言,目前狀況比年初預期的更差。他曾將貨櫃航運的運價視為通膨的領先指標,運價在去年第三季衝到最高點,以領先約半年來看,原本預期今年第一季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即可因聯準會啟動升息而見頂,現在戰爭尚未結束,最快也要到下半年,CPI才有可能緩步下降。
為何要到下半年?關鍵在油價。第一金投顧董事長陳奕光指出,布蘭特原油期貨價格曾在三月上旬衝上每桶一三九美元,之後雖未再創高,但仍在一百美元以上盤旋。
為何油價下不來?陳奕光表示,主因是隨著全球疫情逐漸緩解,解封帶動各項用油需求只增不減。他預估,未來半年油價仍維持在一○○至一一○美元,直到第四季因基期墊高,才可能跌破百元大關。
歐元區 停滯性通膨風險提高
除了油價,戰爭還影響了糧食,尤其是小麥的供應與價格。更麻煩的是,因物價高漲,可支配所得減少,連帶消費不振,勢必影響經濟成長。陳奕光表示,當GDP成長率低於CPI,甚至掉入負值,就有停滯性通膨的危機。另一個衡量是否進入停滯性通膨的指標是痛苦指數,其為失業率與CPI的加總,若連續三個月超過十五%,代表出現停滯性通膨的機率將大幅提高。
林啟超以目前數值推估,由於美國失業率維持在四%以下,即使三月、甚至第二季的CPI都在八%以上,也不容易達到停滯性通膨。「這也是聯準會底氣足、敢大幅升息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