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記者來到貧困地區,路上遇到一個放羊的小孩,於是上前採訪:
記者:「你在做什麼呀?」
孩子:「放羊。」
記者又問:「為什麼放羊呀?」
孩子:「賺錢。」
記者:「賺了錢以後呢?」
孩子:「娶老婆。」
記者:「娶了老婆以後呢?」
孩子:「生小孩。」
記者:「生小孩以後呢?」
孩子看著記者,說:「放羊,要養小孩。」
在以上這個故事中,可以發現由於各種因素的限制,使放羊小孩沒有形成優秀的財商FQ思維。終日辛苦工作,下一代也如此循環往復,生活水準卻像原地踏步,始終無法跨越階層。可見如果沒有趁早培養財商FQ思維,那人生就會像一場老鼠賽跑,永無盡頭。
貪婪和懶惰的內迴圈,造成了「老鼠賽跑」
「老鼠賽跑」是指每一代人都不懂理財規劃,只會通過拼命工作、努力加班的形式換取金錢,然後再用這些錢來消費,而下一代人也重複這一方式。這裡面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多數人前期無法管理和控制自己的貪婪與懶惰,二是缺乏消費觀念和風險意識。下面我將對貪婪與懶惰的內迴圈這兩個因素進行具體分析。
外界不斷向我們灌輸著「不努力就要被淘汰」的信號,所以我們別無選擇只能奮鬥。於是崗位與崗位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企業的生存概率越來越小,我們的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對此王東嶽老師用遞弱代償做了總結。壓力使我們的貪婪欲望不斷增加,越貪婪就越容易被欺騙,產生莫名的暴躁情緒,促使欲望不斷增長,企圖尋找一種捷徑來解決問題,最終陷入貪婪和懶惰的內迴圈。
不斷改變的消費觀念和風險意識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和風險意識變得更加開放。信用卡、行動支付等業務不斷出現,許多人放大了自己的消費欲望,通過信用透支來不斷地消費,手中的閒錢用來投資股票、期貨等投資產品,享受瞬間增長帶來的財富。
這些行為的轉變,除了因為資訊化產品不斷升級、媒介的方式發生改變之外,也因為人的貪欲不斷增加,然而與此相對風險意識卻並未增加。很多人用未來幾十年的現金流來抵現在的消費能力,親手將自己裝進了籠子裡。這些人的風險指數都很大,一旦沒有了穩定收入,就會給自己帶來不可控的負迴圈。
從25歲到35歲是人生非常重要的黃金時期,未來能不能成功取決於這10年認知成長的速度。我見過很多20幾歲的上班族,發薪資後從來不存錢,也很少主動學習,所有積蓄都花在買名牌、養寵物、喝酒、聚會、唱歌上。把金錢都投在用於炫耀和滿足內心欲望的事情上,對35歲以後的自己,沒有任何規劃。在這樣的情況下,在遇到事情需要投入金錢時,例如想創業,啟動資金要幾十萬,自己卻拿不出來。奮鬥了很多年卻根本沒有存款,這是多麼可悲的事。
35歲前應該好好工作,多提升自己,在一個行業中穩住腳,用心鑽研,從基礎崗位開始一步一步地熟悉這個行業。好好工作的本質,一方面是獲得穩定的收入現金流,另一方面是用更多時間來學習和思考,提升自己的個人能力;更重要的,能力提升後收入也會隨著提升。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避免35歲後進入「老鼠賽跑」的負面狀態呢?以下4個方面或許是當下的我們最應該優先思考的:
【1】工作與興趣是否相符
目前的工作是不是自己感興趣、擅長的。因為只有感興趣的工作才能做長久,這決定了自己35歲以後的道路。此外,也要打造自己的可變現能力,將所學專業的底層邏輯賦能至工作上,把興趣變成專業。
【2】未來想要創業還是被僱用
35歲前要邊工作邊思考,未來要不要創業,創業的話要做什麼,選擇舊跑道還是新跑道,什麼時候開始?如果創業需要什麼能力,自己是否具備?前期沒有合作夥伴時要如何開展業務?以上這些都需要認真去思考,而不是什麼都沒想好就邁出去,那樣失敗率就會很大。
【3】沒有創業的打算,想去什麼類型公司工作
要思考去大公司或小公司,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競爭壁壘。因為職業生涯長達30∼40年,如果選擇上班,年長的時候就會有一些風險,所以要考慮自己選擇的行業是不是夕陽行業,有沒有前景,如果沒有前景,則要思考如何改變和調整自己的職業規劃。
【4】有什麼短版?有短板如何彌補
許多人在30歲前就掌握了一份工作的技能,但並沒有認真審視過這些技能,能否形成核心競爭力。知道這個核心競爭力,在於如果在30歲後突然面臨失業,是否有可變現的能力,可以運用。所以要及早彌補自身的短板,形成高門檻,讓自己多一份抗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