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聽後輩想背35年房貸深感震驚!54歲單親爸靠股市滾6千萬提早退休:沒錢卻買房,頭殼壞去了?

聽後輩想背35年房貸深感震驚!54歲單親爸靠股市滾6千萬提早退休:沒錢卻買房,頭殼壞去了?
圖片僅示意,非當事人

2022-02-11 16:40

編按:作者1966年出生於日本京都,三流大學畢業後就職食品公司,24歲在母親資助80萬圓下開始投資股票。28歲結婚生子,35歲因妻子外遇而離婚,成為單親爸爸,從可用資產90萬(約22萬新台幣)開始,4年積存1000萬(約250萬新台幣),從此開始起起落落,經歷天堂、地獄再翻身成為2億5000萬(約6250萬新台幣)富豪的致富人生。

 

如果想要經濟獨立,以散戶投資人的身分累積一筆資產,一定不能在年輕時就背負債務,首要之務是存下1千萬的本金。 尤其是,萬萬不可在年輕時就背負數千萬的房貸。

 

前幾天我與30多歲的後輩對飲時,他說「現在結婚了,所以考慮背35年的貸款買戶公寓」,我聽了就口不擇言,反射性地用關西腔斥責他:「你頭殼壞去嗎?」 在20到30多歲時,背負長期的房貸,相當於放棄建立讓人生更豐富的資產,眼睜睜地拋下累積一千萬資本的努力。要我來說,就像高聲宣布「我不要成為資本家,到死都當個勞動者就夠了」。 

 

近年來的房貸利率維持在史上最低水準,反映了長久以來的超低利率時代。全週期機動利率只有年利率0.4%的水準(2021年3月數據)。回想泡沫經濟時期的1990年代,房貸利率曾超過8%,0.4%確實很有魅力。上班族有信用、能夠申請長期的房貸,這就像是特權。收入不穩定的非正式員工,確實得費一番辛苦才能申請貸款,但如果是正式員工,即使是年輕上班族也不太容易在審查時被刷下來。

 

若是想以零頭期款、全額貸款的方式,買下一戶兩房兩廳的4千萬新成屋,以利率0.4%計算,每個月的還款金額大約是10萬(本息平均攤還、無提早還款)。大家往往會認為「每個月付薪資的一成就能買房,說不定比租屋還划算」,但這是35年的貸款,如果在30歲申辨,將背負債務直到65歲。雖然努力提前還款,應該也能提早還清,但在還清之前將失去投資的餘力。

 

 

買房還需要支付物件價格3~5%的各種費用。如果是4千萬的物件,馬上就噴掉120~200萬了。  至於股票,只要持有就能產生股息,如果上漲,賣掉還能獲利。但房子不僅得支付每月的貸款,還需要繳交管理費與修繕用的公設基金。而且隨著屋齡增加,這些費用也經常會在管委會取得共識後提高。

 

至於稅金方面也一樣,只要持有不動產,就必須每年繳交固定資產稅。但股票如果只是持有則免稅,而不動產在購買時也需要繳稅(不動產取得稅),賣掉時也必須根據賣屋所得繳交相對應的稅金。另一方面,股票只有在售出獲利時,才需要繳交約20%的稅金(台灣不計證券商交易手續費的話,股票賣出時政府規定酌收0.3%證交稅)。

 

房子或許有資產價值,但繳完貸款,屋齡35年的物件,還剩下多少資產價值呢? 據說距今約30年後的2050年,日本總人口數將減少到一億人左右,而且其中約38%,相當於4千萬人將成為65歲以上的高齡者。 人口以鄉村為中心減少,空屋問題不久將浮上檯面,屋齡35年的房子不保證能成為資產,說不定還會成為無法以理想金額售出,想租也租不出去的「負資產」。 

 

我即使現在成為「資產有2個億的人」,也繼續住在公司宿舍。 身為上班族,能夠領居住津貼,住在租來的房子裡最好。如果公司提供宿舍,就不要猶豫地住進去,把多出來的錢全部存成資本拿去投資,這是從勞動者變身成資本家最有效的手段。

 

如果住在大眾運輸工具充實的區域,也不需要為了虛榮買車,因為各種稅金、保險、驗車、停車場、汽油費等,光是保有一輛車就需要相當的金額。有需要的時候,使用共享汽車或租車應該就夠了。 我也好幾次跟兒子說明,不擁有車與房,把這些錢都拿去投資,對於將來的資產累積會產生極大的差距。尤其兒子正值對車感興趣的年紀,我已經明確地叮囑他「不能買車」了。 

 

作者簡介_獨言(DokGen)

個人部落格「資產從90萬到2億。平凡上班族邁向『及早退休』的自言自語」引發同溫取暖效應而人氣不墜。

本文摘自如何出版  《想要脫窮,先買張股票吧!

 

 

再者,有一天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六上午,我與老婆大人在淡水與三芝交接的海邊健走時,偶遇以前在天母教會的朋友,這對夫妻是來淡水海邊散心的,因為目前他們夫婦倆星期一至星期五均需照顧年紀93歲,且雙腳骨折的老母親。對照顧年邁的母親這一件事,我的心與他們頗有同感,照顧的人每天要做許多照料的事,在緊繃的氛圍下,身心靈也會感到疲累,非常需要找一天出來散心透透氣,讓拉緊的發條稍微放鬆一下,補給一下身心靈的維他命 C。

 

我朋友的老婆大人說,「她 2020 年2月份剛從職場退休,本想享受一下退休的生活,但沒想到自己婆婆2月份剛好跌倒骨折,還未享受到退休生活的樂趣時,就要每天待在家裡煮三餐給婆婆吃,還要幫婆婆翻身及處裡她的大小便。還好先生仍在家接案工作,可以每 2天幫他母親洗澡一次,減輕我一些負擔。」這是銀髮族退休後,還需照顧婆婆,無法享受退休生活的故事。

 

我的朋友接著跟我分享說:「由於他的弟弟還未退休,因工作關係,星期六、日才能放假,他的弟弟還很孝順,星期六、日可暫時接手照顧他們年邁的母親,讓他們夫妻倆星期六可外出散心,讓生活加點調味。」

 

我朋友已66歲了,由於他哥哥旅居加拿大,無法回臺灣照顧他的母親,因此,照顧年邁母親的重擔,就落在我朋友和他老婆大人的身上。我問我朋友說:「為何不請外勞來照顧您母親呢?」他說:「一方面他媽媽本身不習慣外勞來家裡照顧;另一方面,若請外勞,還要照顧外勞的起居生活和情緒,不如自己照顧最省錢、最省事。」

 

可是我朋友的太太對她先生所說的話卻有不同看法,認為母親是大家的母親,須輪流照顧,不然沒有照顧母親的人,就要出錢給照顧的人。而我朋友對他太太的見解則有不同的看法,認為照顧母親是天經地義的事,若還要其他兄弟姊妹出錢,反而增加他的照顧壓力,出錢的人就會指指點點,挑東挑西的。

 

照顧年邁母親的事,就需要有一個人不計較願意付出,家族才能維持和諧,我這位朋友就是這樣的人。

 

還有我居住在臺北灣社區的關係,為了生活便利,理髮時總會找社區附近的理髮廳。有一次我到這一家理髮廳理髮時,理髮廳老闆喜孜孜地跟我分享他的喜事說:「我剛花了 680 萬買到一間 4+5 的公寓房子,總計8個房間。」我聽了老闆分享之後,腦中轉了一下說:「是不是5樓沒有產權的加蓋房子」理髮廳老闆馬上提高分貝高興地繼續跟我分享說:「買了這一間房子,我終於不用租房,可以擁有自己的房子,也可把媽媽接來住。女朋友(其實是我太太)也可以一起住,房貸也可以一起負擔,而五樓有 5 間套房,稍微整修後,每間可出租 4,500 元。」「真的好棒,又可創造被動收入。」我對他的見解,深表贊同。

 

緊接著我再次好奇的反問這位理髮師說:「請問您,您只有要接您媽媽來住,怎沒有想到您父親呢?」

 

理髮師語帶無奈的說:「我父親已經 68 歲了,目前在南投老家照顧 92 歲的祖父,祖父因為車禍骨頭開刀,由於手術沒有很成功,兩腳逐漸萎縮,不良於行,再加上我祖父他不喜歡請外勞來照顧,只好由我父親來照顧。」

 

「請問你祖父生幾個小孩呢?」我又好奇地問。老闆回答說:「我祖父生了5個小孩,3 女 2 男,3位姑姑沒有負責照顧他祖父,但其中有一位比較有錢的姑姑會每月支付5千元給我父親,另一位叔叔則每月提供2萬元給我父親,總計2 萬5千元作為我父親照顧我祖父的辛苦錢。」

 

這位理髮店老闆的祖父,因為他的姑姑與叔叔願意出錢給他父親來照顧年邁的祖父,使家族的和諧得以維持,也能盡到孝道。

 

對銀髮族朋友還有體力照顧年邁的父母親,以及他們年邁的父母親晚年還能夠得到照顧的情況來說,這是銀髮族朋友的恩典,也是年邁父母親的福氣,這些恩典好比《聖經》裡頭的一句話:

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

將殘的燈火,祂不熄滅

 

這種景況像極了溫柔的慈悲⋯⋯

 

作者簡介

謝冠賢
 
現職:吉野家股份有限公司、鍾媽媽不動產有限公司;經歷:鋰科科技董事長特助兼財務部經理、國家安全局戰略研析處、國軍北投醫院會計部門主管、中國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李淑芬

現職:伊甸基金會護理人員

本文摘自書泉《不退休其實更好

延伸閱讀
20年前100萬能買房,現在只剩車位!「不要欠銀行錢」這觀念害你窮一輩子...6個必須翻轉的窮人思維
20年前100萬能買房,現在只剩車位!「不要欠銀行錢」這觀念害你窮一輩子...6個必須翻轉的窮人思維

2022-10-10

35歲離婚時口袋只剩22萬...54歲單親爸靠股市滾6千萬提早退休:想靠投資脫貧你該做的第一步
35歲離婚時口袋只剩22萬...54歲單親爸靠股市滾6千萬提早退休:想靠投資脫貧你該做的第一步

2022-01-13

買下才發現自備款還差280萬!朋友借了一圈只借到10萬塊...第一次買房投資,我用百萬學會的血淚教訓
買下才發現自備款還差280萬!朋友借了一圈只借到10萬塊...第一次買房投資,我用百萬學會的血淚教訓

2021-09-17

那時全家明知買房就會漲,但就是不敢買!一個財富翻10倍擦身而過的啟示:沒膽就等於沒錢
那時全家明知買房就會漲,但就是不敢買!一個財富翻10倍擦身而過的啟示:沒膽就等於沒錢

2021-09-02

「我怎麼可能用現金去買不動產!」富商的一頓痛罵,讓我察覺有錢人致富關鍵
「我怎麼可能用現金去買不動產!」富商的一頓痛罵,讓我察覺有錢人致富關鍵

202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