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投資時,一定要確定是否有收拾殘局的能力,如果有的話,就去做,如果沒有的話,怎麼敢做?舉例來說:爸媽贊助一筆錢要當頭期款,要讓你跟新婚妻子結婚買房,結果跑去做股票,結局不管是賺還是虧,這舉動都已經錯誤...
看到一些新聞討論,表示中南部有許多傳產業根本沒年終,甚至有的還減薪,沒感覺到什麼景氣很熱。除了有名的航運業之外,科技業跟金融業也比較好,其他並沒有很好,這些統計數字都不可信!這也難怪小老百姓會覺得景氣跟自己無關。其實這真的跟身處產業環境有關,與其用訴苦的方式來想這一切,還不如想想到底怎麼分到經濟成長的果實,這應該才是讓自己生活更好的一個方式。包含了買進績優的好公司,或直接買進大盤指數型ETF,再不然買都會區房產,這些都是很簡單也好懂的。
這幾天在一些投資討論區中看到有網友討論台南,認為都是台積電害的,才會把台南、高雄房價炒這麼高,漲幅相當驚人,而且也有其他網友附和,甚至有人說「對!台積電根本是毒瘤、禍害。」當下喝水喝到差點嗆到,這真是有趣的反應,同樣的資訊卻可以衍生出截然相反的討論結果。
試想,如果台積電沒去台南高雄設廠創造工作機會,那是不是就缺了數百數千個高薪的工作機會?房價確實可能就不會這麼高了,但對當地的優秀人才來說,也少了個就業機會。這樣真的比較好嗎?那不就回到以前常罵的老問題:重北輕南。以前說重北輕南,如今台積電到這些地方設廠,這應該是很好的事情,怎會反變成台積是毒瘤?
整個社會永遠都不可能均富,這點我們心知肚明,就像最低薪資如果向上調整為月薪3萬,那同樣是沒意義的一件事,因為這只是代表全社會的最低地板價是3萬,但是上方依舊有4、5、6、10、20萬收入的人。
想要過好生活,買到好東西,就是要拿錢出來買,這些更高收入的人,擁有更強大的購買力,這是絕對沒辦法否認的事實。我們想讓自己儘早財富自由,提早退休之類的,無非就是精準控制收入與支出這兩個大項目,如果能夠讓自己沒這麼多的支出項目,那在收入這塊,就不用賺到這麼大;如果能夠讓自己有很龐大的收入帳目,那在支出這塊,就不用太錙銖必較。
這道理說來簡單,卻涉及到人生觀、價值觀,才會讓投資理財這件事情變得如此困難與複雜,接著就是讓人簡化理財這事:「我要趕快來買幾張股票做投資。」但真的不是這樣,曾見過有人把房子頭期款拿去玩股票,有人用這筆錢賺更多,覺得金融市場真有如ATM一樣;也有人虧錢後失去一切,包含了未婚妻離去,家庭失和等等。
在做投資時,一定要確定是否有收拾殘局的能力,如果有的話,就去做,如果沒有的話,怎麼敢做?舉例來說:爸媽贊助一筆錢要當頭期款,要讓你跟新婚妻子結婚買房,結果跑去做股票,結局不管是賺還是虧,這舉動都已經錯誤。
第一、這筆錢是長輩給的
第二、有其目的性
第三、不小心輸掉的話後果難以收拾
就像買進一些中小型股,可能有朋友提供消息好了,那你能買嗎?有閒錢並且覺得虧光不會怎樣的話,就可以去試試看,這沒什麼大不了。但是天生就是虧一點錢就全身不對勁的人,甚至睡不著還會打電話過去抱怨友人,認為消息來源不準害賠錢,那最好就不要這麼做,因為這種錢「不是你能賺的」。
不同的商品都有其風險與利潤,股票、房產、基金、期權、保險、加密貨幣、NFT、藝術品等等,這些年來有太多神跡故事在網路上流傳,或許都是真的,那能複製嗎?如果有可取之處,那就學,如果沒辦法學,那其實當作是中樂透看看即可。不要永遠盯著極少數賺大錢的人,卻忽略了其他95%虧錢的人,甚至還有一部份的人輸掉的是大錢。我們做人盡可能圓融寬厚,但對金錢的處理必須慎重仔細,甚至精明。
作者簡介_畢德歐夫
現為居家宅爸,專職投資人。交易員、曾任美股交易室經理(Floor Manager),交易經驗17年,交易總筆數達百萬筆。每月發表在網路上文字產出達10萬字。先從台股起家,曾交易海內外期權達4萬口。操作商品:黃豆、玉米、小麥、原油、指數期貨、歐元、日圓,主力為美股市場。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