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半導體分析師陳慧明從區域到全球的角度來看半導體產業,深度分析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國際間的定位,以及今年可能會遇到的風險及議題。
時序進入2022年,根據《今周刊》1305期封面《2022全球經濟關鍵報告》的調查,各方經濟投資專家最看好的電子產業仍由半導體居冠。然而,今年半導體產業能否平穩成長、一路看好?
「電子產業下游的存貨水平,還是需要關注。」關注半導體產業逾25年、曾是知名外資分析師,現任聚芯資本管理合夥人陳慧明在《今周刊》專訪中,談到今年半導體產業的風險。「產業本來就需要循環,就算一路看好,還是需要微幅調整。」陳慧明認為,今年最可能的發展劇本,將是下半年開始進行存貨調整。
從1996年,陳慧明開始關注半導體以來,半導體整體產業的複合年成長率約為6%。不過去年成長超過25%,加上2020年成長逾2成,「這是『非有機性(non-organic)』的成長。」陳慧明說。
這兩年半導體產業的大成長,主要是因供應鏈出狀況,其中一個環節短缺,就造成整體供需混亂,導致供需不平衡,他形容,半導體供應鏈也像海運一樣,價格大幅上漲。
舉蘋果與電子產業下游的代工大廠鴻海、和碩、廣達、仁寶、緯創、英業達為例,七家廠商的存貨金額從前年第2季以來,已經增加近45%,他們的存貨金額一家比一家高,但是存貨周轉天數卻沒有增加,就代表營收同步增加。不過,根據陳慧明觀察,下游的銷貨量並沒有大幅增加,「銷貨金額這數字就是虛胖的」,他認為,終端的營收增加恐怕有不少是來自產品價格提升,而非出貨量。
(攝影/蕭芃凱)
中期看好聯電、長期台積電
陳慧明預測,可能不少廠商在第一季過後,看到存貨依舊太多,5月開始取消部分下半年訂單,再加上今年下半年可能會有半導體產能陸續開出,從這個角度來看,價量回歸正常,陳慧明就對今年半導體的成長力度稍微保守一點。
即使如此,陳慧明並不認為半導體就此悲觀,他注意到,半導體最上游的「矽晶圓」供給有限。晶圓代工這兩年擴產規模都相當大,台積電增加超過六成,聯電甚至增加超過一倍。
他分析,晶圓代工全球家數減少,但是矽晶圓供應廠家數減少的更多。全球前幾大的矽晶圓商信越、勝高、環球晶、世創(Siltronic)等公司都是計畫生產,就算是去年半導體大幅成長,目前預估今年矽晶圓的出貨量卻仍只有6.4%的個位數成長。矽晶圓供給有限,代表即使今年下半年代工產能慢慢開出,也不是每家都能拿到足夠晶圓。
總的來說,半導體今年上半年的需求還是大於供給、持續緊繃,但是到了下半年產能慢慢開出來後,市場會要消耗過去二年因產業鏈所累積的訂單與存貨題,半導體需求回歸平衡、成長率就會開始趨緩。
但是又考慮到晶圓代工的產能受限於矽晶圓的出貨量,供給成長量不大,也不至於供過於求、導致供需失調,所以也不需要太過悲觀。至於台灣兩大晶圓代工廠,陳慧明不諱言地說:「中期看好聯電、長期看好台積電。」
英特爾可能賣廠給台積電
首先是聯電,從需求上來看,電動車、物聯網等電子設備很多都是使用成熟製程,未來需求一定會大幅增加。供給面則由於市場上二手機台價格很高,所以成熟製程產能擴充不多,但是聯電於八吋產能擴充非常積極,反而顯現出中短期優勢。
加上聯電估值偏低,目前股價淨值比只有約3.1倍,比起台積電和世界先進8倍以上,都還有不小差距。陳慧明提到,聯電2020年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只有12.3%,只要2021年超過20%門檻,說不定市場會給出更好的評價。
談到大家最關心的台積電,陳慧明認為,台積電最主要的客戶還是在美國,產業結構與美國高度配合,長期以來都跟著美國電子龍頭客戶成長,共同克服客戶製造上面臨的問題。「誰最好,誰就去找台積電。」他形容,跟著全世界最厲害的人念書,久而久之也會變得厲害。
就算最近台積電和英特爾稍有矛盾,但雙方在部分產品上還是會合作。現在台積電營收與英特爾的差距已經不到3成,未來還有可能越縮越小,但是台積電市值卻是英特爾的2倍以上。一旦英特爾規模比不過台積電,資本支出就無法增加,要力拚趕上台積電就更困難。
陳慧明接著分析,目前兩家資本支出都在2百億美元以上,英特爾暫時還不會放棄代工。不過他強調,只要台積電維持製程上的優勢,與英特爾的技術拉到3至4年距離,加上台積電2025年後,每年資本支出可能高達5百億美元下,陳慧明大膽預言,不排除將來英特爾放棄製造,賣廠給台積電的可能。由此來看,兩大廠應會進一步加深合作。
「未來應用端愈來愈多,長期來看,半導體絕對是相當重要的產業,也是台灣非常核心的產業。」陳慧明如是說。從20年前的電腦與筆電,到10年前的智慧型手機,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都享受到甜蜜的果實;接下來的電動車,台灣依然很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