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準會宣布減債,並未引起市場大幅震盪,但在通膨風險偏高的情形下,管理利率預期將會是一大挑戰。PIMCO(品浩)認為高通膨只是暫時的,預期美國通膨將在2022年底前重回聯準會目標值,而聯準會將在2023年第一季實行疫後首次升息,但也不排除提前升息的可能性。
聯準會在11月的聯邦公開市場會議(FOMC)上宣布,將開始縮減每月購債規模,並承認通膨前景存在更多不確定性。PIMCO認同聯準會的觀點,目前高通膨有望消退,但通膨降溫的時間比預期更長。即使高通膨歸因於暫時因素,若通膨維持高檔的時間延長,市場調高長期通膨預期的可能性也會增加,這並非聯準會樂見的情形。我們認為,聯準會在12月發表經濟預測時,很可能將預期升息的時間點提前。
預期已久的減債並未掀起市場波瀾
聯準會開始縮減購買美國公債和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MBS)的計劃,尤其將在11月中和12月中每月減少購債150億美元。雖然每月縮減規模很可能持續至2022年6月,但聯準會將視經濟狀況調整減購步伐。結束次級市場購債措施後,PIMCO預期聯準會將到期債券的收益拿來競購公債,或再投資於MBS市場,以維持資產負債表的規模不變。
另一方面,FOMC僅微調會後聲明,承認經濟活動已開始從夏季的疲態反彈,且通膨升溫預期仍為暫時現象,但因疫情導致供需失衡,部分產業的物價出現可觀漲幅,通膨水準仍處於高檔。聯準會主席鮑爾表示,高通膨可能是暫時的,但也強調聯準會有意願、且有能力在必要時採取行動壓抑通膨。
市場重估利率走勢
自FOMC 9月會議以來,聯準會政策利率預期的市場重新定價,出現顯著調整。目前從市場價格反映的預期來看,美國很可能最早於2022年6月政策會議中決定升息。在PIMCO,我們認為市場定價持續轉變,反映美國和全球都面臨通膨升溫的風險。
近幾週,許多國家的短天期主權債券殖利率大幅走高,而長天期債券殖利率則小幅下降。債券殖利率曲線逐漸走平,顯示投資人預期部分先進國家央行將比原先預計更早、更快收緊政策。
通膨風險居高不下
過去一年,消費者對商品需求殷切,加上供應鏈產能不足,導致通膨升溫,在汽車業尤其嚴峻。市場原先預期通膨問題將減緩,但近期發展可能進一步加劇通膨壓力,直到明年才逐步減緩。
在異常天氣、工業產品需求暢旺、政策轉變等多重因素下,天然氣和煤炭的庫存量偏低,導致美國至全球市場的公用事業價格上漲,進而推高整體通膨數據。此外,庫存減少也導致中國實施限電令,以及歐洲和其他地區的低毛利廠商停工停產。鑒於商品生產中斷,加上企業難以回補接近耗盡的庫存,短期內可能影響核心通膨。
颶風艾達(Ida)對美國本土的影響進一步加劇全球通膨壓力,不僅使墨西哥灣石油生產受阻,大量汽車亦受損。原先汽車庫存已偏低,颶風過後的換車需求更逐漸影響二手汽車批發價,預期未來幾個月將進一步推高零售價。
有鑑於此,美國第四季年化通膨率可能達到5%或以上。雖然PIMCO仍相信上述為暫時性因素,且通膨將於2022年放緩,但這些因素很可能導致年增通膨率增至3%以上,持續至明年第三季。
聯準會在未來幾個月將面臨挑戰
在PIMCO,我們仍預期美國通膨在2022年底前重回聯準會目標值,但如果通膨率超標數月,可能加速推升通膨預期超越2%的目標值,這是聯準會極力避免的情況。基於上述和下列幾個原因,聯準會未來幾季可能難以有效傳達貨幣政策展望。
首先,雖然聯準會官員希望管理通膨預期意外急升的風險,然考慮到通膨壓力自然消散的可能性最高,官員必須謹慎權衡。鑒於貨幣政策的作用滯後,歷時長且充滿變數,當經濟開始消化早期升息時,通膨壓力可能已經減退。
其次,聯準會高層即將有多項人事變動,屆時FOMC領導階層的政策觀點可能隨之改變,或帶來更多不確定性和市場震盪。雖然我們預期主席鮑爾將再度獲得提名,但民主黨進步派議員的立場增添其連任的變數。
最後,加拿大央行和英國央行比聯準會更早向市場表達升息計畫。雖然其他較小型成熟市場的央行提前升息不會直接影響聯準會的政策,但全球金融狀況終究會影響美國經濟,因此聯準會將觀察其他國家調整政策後對美國利率和美元的影響。
PIMCO對聯準會政策的預期低於市場共識,但存在上修風險
PIMCO經濟分析團隊預期聯準會疫後首次升息的時間點將落在2023年第一季,但不排除提前升息的可能性。至於之後的升息路徑,考量不同預測情境,我們對2023年底前的升息平均次數預測,比目前的市場預期約少1至1.5次。考量金融市場對利率上升的敏感度,各國央行可能會盡量再次避免明顯偏離零利率下限的舉措。
-
衛艾婷(Tiffany Wilding)女士為PIMCO北美經濟分析師,Allison Boxer女士為PIMCO經濟分析師。
PIMCO集團已在台設立總代理,品浩太平洋投顧獨立經營管理 。設置於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五段68號40樓,電話為(02) 87295500,經主管機關核准之營業執照字號為 (110) 金管投顧新字第020號。 |
延伸閱讀 >> PIMCO長期展望報告 <轉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