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拉漢是華倫.巴菲特的老師、型塑股神一生投資哲學的傳奇人物。本書是他的親筆回憶錄,完整呈現價值投資法的根源與精髓,以精妙的比喻、風趣的口吻,回憶自己九歲起立志賺錢的一生經歷。
儘管華爾街的人在處理大筆資金時相當漫不經心,但我也驚訝的發現那些富人竟是如此節儉小氣。有次當我走進阿爾弗雷德的辦公室時,發現他正在準備寄支票支付個人帳單,他用已經貼好郵票、印好地址的信封來寄這些支票,而這些信封是他在其他公司開會時拿到的。阿爾弗雷德會把印好的地址畫掉,再寫上新地址,這樣就可以省下2美分的郵資,他還很滿意的說道,不要浪費了這些信封和郵票。這樣一個大富翁所表現出來的節儉實在讓我震驚,也讓我傷心,特別是我一直對阿爾弗雷德的智慧與決斷佩服得五體投地。
我問自己:「這樣一個每天開出百萬支票給銀行的大人物,怎麼會為了節省2美分(編按:100美分等於1美元,1美分不到1塊新台幣。)的郵票而投機取巧呢?」我做這種事還情有可原,因為每分每厘的金錢對我都很重要。不過當時我非常小心,沒讓任何人知道這個想法。
在我寫這本書時,距離這些事情發生的年代已近半個世紀了,經過幾次嚴重挫折後,我也積蓄了不少財富──事實上遠遠超過了當時華爾街的老闆們。隨著時光的流逝,我越來越能理解富人看待金錢的心理,其實事實是:我們對於錢財的態度,是在早期生活環境中形成的;天生的性格、生存的條件,以及某些關鍵性經歷是決定性因素。
除非各種經濟因素的限制,無法大把大把的花錢,否則一個出生於奢侈浪費之家的人,有極大的可能會繼承延續這奢侈之風。如果這樣的人由貧變富,他很快就會甩掉先前約束他的枷鎖,成為一個真正花錢無度的傢伙,因為他從不擔心自己的財富會耗盡。然而,大多數孩子並非天生就有節儉或奢侈的本性,他們的態度以及將來的行為,大部分都是由早期所處的環境所決定。即使他們的家庭很富裕,父母還是能夠透過言傳身教以及懲罰等手段,使他們變得勤儉節約,甚至是小氣吝嗇。
如果年輕人在處理小額的錢財(特別是每星期的零用錢)時,就養成了這些習慣,那麼當他們得到大筆財富後,態度就會變得矛盾;對小事情往往過於斤斤計較,對大事情則顯得粗心大意、慷慨大方,甚至是揮霍無度。至於那些生於富貴之家、在奢侈環境中長大的人,當然會很輕易的繼承花錢時的瀟灑氣概,因為只有這樣才與他們的氣質相稱。
學著區分以下3種人,對人生會很有幫助:第一,真正的吝嗇鬼;第二,狂熱的討價還價者;第三,由於條件所迫而形成的小氣。真正的吝嗇鬼永遠都是貪婪無度的──他有累積(不必要的)財富的本能衝動,而且會神經質的反對任何花費。
第二種人中包括了許多成功的商人,由於習慣使然,他們會不停的努力工作、不停賺錢,往往將生意場上「價格要找最划算的」、「砍價要狠心」這些原則應用到個人支出上。這些人實際上根本不是小氣鬼,因為他們也崇尚奢侈品,他們能從勞斯萊斯轎車、大遊艇,或名貴珠寶中獲得勝利的快感(不過他們的勞斯萊斯通常也是趁打折時買來的)。
第三種富人最有意思,因為他們性格非常複雜,身上充滿了令人困惑不解的矛盾。這些人可能出身清寒,或是曾體驗過貧困的滋味──就像我一樣,生活的拮据曾經迫使他們數著銅板過日子(我仍記得當時我有一個小圓筒,這個圓筒原本是用來裝巧克力的。洞口剛好能塞進美分硬幣,我經常會數一數裡面總共有多少美分,看看我有多少「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