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月成交金額數億元的高頻交易贏家黃冠華,則對聚焦短線的投資人提出建議,他表示,短線客必須做到「嚴守紀律」、「明確停損」與「資金控管」的準備。簡單說,「一日三市」已成常態,「走勢不如原先預期」的風險也比以往更高,短線投資者就得用更高規格的紀律和風險控管機制,面對新的震盪格局;「尤其,『早上十點至十點半』與『臨收盤前』,這兩個時段最易出現暴漲暴跌走勢,更須多加留意。」
此外,以往短線投資人的重要觀念之一是「要買就要買最強」,但隨著當沖比率放大,近半年來的盤勢可看出,在當沖族勢力範圍擴大後,族群內個股的連動性也加大,以當沖熱門族群鋼鐵股為例,日前中鋼、中鴻逢利多大漲,新光鋼、大成鋼、海光也跟著大漲,「有話題的族群,領頭個股起漲之後,漲勢外溢效果下,資金往同族群內漲幅落後的個股下手。」黃冠華解釋。

觀察二:成交量虛實有別
周轉率判讀要重新校正
「舊思惟無法戰勝新市場!」曾在業界有過操盤經驗的「產業隊長」張捷認為,當沖新勢力必然會改變過去許多投資人早就習以為常的判斷指標,「舉例而言,在過去,個股周轉率達三成以上就是賣出警訊,但現在隨著當沖比衝高,就要跟著彈性微調。」
怎麼調?在個股方面,以近期熱門航運股陽明為例,五月四日爆出七十九萬張天量且股價大跌,「一算之下,周轉率高達二九%(當日成交量除以公司發行股數,即七十九萬張÷二六五萬張(以扣掉發行CB股數的舊股本計算)×一○○%=二九%),很多人都會合理懷疑是公司派或大股東釋出籌碼,因此認為航運股行情結束了。」但若細看,陽明當天的七十九萬張成交量中,屬當沖交易的有五十二萬張,若扣掉當沖,周轉率約僅一○%(二十七萬張÷二六五萬張×一○○%=一○%),因此行情還沒結束,後來股價依舊續漲。
若以台股大盤做觀察,杜金龍分析,過去台股市值的一%就是大量過熱的訊號,現在可能要扣掉部分現股當沖比率做觀察。以目前台股市值六十兆元的一%來看,六千多億元爆大量收黑K線就是反轉警訊,據此,五月四日台股成交量六五○○億元收黑K線,理應是一大警訊。
但當天台股當沖比率達近四二%,亦即有四成的成交量是「虛」的,若以過去平均約有二、三成當沖比率計算,當日的台股成交量金額應該扣掉一至二成,尚有更進一步的「大量空間」;這也是為何台股表面看似進入「天量」階段,但實際上量能尚未失控的原因。

觀察三:量能指標恐失真
價格指標鈍化時間拉長
不只是周轉率判讀或對量能變化的觀察方式改變,陳榮華表示,許多技術指標的運用與判斷,也可能因為當沖勢力的崛起而有些微調。
陳榮華指出,在當沖量能急增下,除了以成交量為元素的技術指標容易失真之外,在價格指標方面,如KD、RSI指標等,未來則可能出現「高檔鈍化時間拉長」的現象,即使搭配MACD指標觀察時也可能失真,此時宜搭配趨向指標DMI,來提高研判多空方向的準確性。
而過去技術分析者往往會用近期最大量的K線高、低點,當成波段操作的停利、停損參考點,或是反向操作依據,但現在也有可能因當沖而造成失真,例如陽明五月四日出現爆大量、收長黑K棒留上影線,照過往經驗直覺判斷,當日必然累積沉重的套牢賣壓,需要一段時間消化,但隔日開低下殺一陣後,隨即漲勢又起。
不只各種調整、校正,考驗著投資人的既定觀盤習慣,杜金龍直言,就連短期盤勢風向判斷的功課,他也得跟上時代,「我發現各大新生代投資意見領袖在社群媒體的發言,如今也是必讀之一。」例如曾貼出對帳單、表明持有陽明二萬三千張的PTT紅人「航海王」,在PO文「陽明目標價上看三位數」後,讓原本股價已修正的陽明翌日應聲大漲,且股價還真的在五月十日叩關百元。
不過話說回來,杜金龍認為,無論是當沖狂潮的興起,或是成交量戲劇性放大,仰賴的,終究還是台股的基本面底氣,中美對抗下的台灣紅利、千億元台商資金回流、高殖利率等,是台股人旺、錢旺的根源。
因此他也提醒,證交所剛剛公布的四月台股殖利率僅剩二.六三%,已由去年三月的四.五一%大幅下降,股價淨值比也由去年三月的一.四三倍,上升至目前的二.四三倍的歷史高檔區……。不管多頭派對的樣貌如何今非昔比,悉心掌握投資風險,永遠是持盈保泰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