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市場裡有百分之40的人,買股票只是為了幾小時後就能獲利賣出,這像話嗎?」面對台股的當沖交易熱潮,一位專業投資人提出了這個疑問。
這是個好問題,但不容易找到標準答案。首先,光是當沖交易行為的好或壞?就可分別從投資者個人的風險承擔、資本市場的效率活力,乃至於社會整體的投機氣氛等面向,各自分析。再者,4成算不算高?究竟多高才算高?這又是另外一個科學問題。
很難周全回答的問題,但,台灣的資本市場必須即刻開始找答案。上路已4年的當沖證交稅減半政策,預定將在今年年底屆期,近日金管會拋出「再延5年」風向,正反討論瞬間炸裂。只是,延,需要準備更周延的配套;不延,市場需要時間緩衝,無論怎麼拍板,都沒有一拖再拖的本錢。
因此,儘管知道無論正反都難免招來爭論,我們仍決定以此作為這期的封面故事主題,試著掌握有助於解答大哉問的種種資訊。
當沖浪潮的驚人現象確實已在發生,同事帶回的訊息,一家號子的業務量,竟然可以超過市場第3大券商富邦證券的整體業務量;不到30歲年輕人的月下單量可以逼近千億元。
從現象往裡追,我們訪問了多位的資深市場人士、主管機關,也透過管道攫取許多實證數據,甚至一探過去神祕的當沖聚落「虎尾幫」、「嘉義幫」真實運作面貌。種種情節,有熱鬧的故事,也有意外的數據發現,更有多位金管會歷任主委提供對此議題的專業見解。
共識當然不易,但在正反不斷爭辯的過程中,對讀者而言,或許也迂迴達到了提升風險意識的效果,這是本刊製作這次封面故事的另外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