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險雖然投資報酬率未必比股票來得高,但風險相對低,不少人透過儲蓄險累積第一桶金。近期一名網友表示,想要把已繳滿的儲蓄險解約改做存股,猶豫不決遲遲無法下手,許多網友聽聞以後驚呆,急喊千萬別衝動,還有另一種方式存股會更划算,而有存股不敗教主之稱的陳重銘,也曾針對想要操作存股的小資族提出建議。
該名網友在「存錢公社」臉書社團PO出一張保單照片,上面顯示2016年買了這張預定利率2.25%的6年期儲蓄險,每年固定約繳7萬4196元,如今期滿,自明(2022)年起每年可領回「新台幣1萬元。」
而此時一支波動幅度不大,且有3000元固定配息的股票,讓原PO非常心動,他估算若是以現在的股價來看,應該可以買到10張,「該解約儲蓄險換存股嗎?」的想法隨之浮上心頭。
儲蓄險還是存股好?理財方式大不同
部分網友看到文章後,有人勸原PO不要衝動解約,「現在解掉會虧本金,你可以翻一下保單裡面有一個年度末解約金,看現在解約可領回多少」、「儲蓄險不必多,但一定要有,叫作救命錢。」
另有一部分人認為,只要別賺了股息賠了股價,若投資報酬率估算過後覺得不錯,可以將儲蓄險解掉,但也提醒「如果沒有不要解,現在找不到這個利率了,穩穩賺。」
更有人認為,投資理財應該要分散風險比較重要,「物色到的股票,可以定時定額/買零股,之後兩邊都有了」、「拿自己每個月的薪水存股啊,這個就穩穩領利息吧!」
存股小錢「放大術」?專家:不懂的東西不要碰
在利息不斷走低的趨勢下,升息永遠趕不上通膨幅度,因此民眾借助投資及時間複利的威力,讓小錢滾成大錢。
透過多元的投資工具,像是個股、存股、基金到ETF,端看每個投資人的理財習慣去利用各個管道參與投資。
如果你是想賺價差的人,可以買個股,想穩穩領股息的人,存股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不想單壓個別公司?那可以考慮參與整個國家或是產業成長動能的基金、追蹤大盤指數的ETF。
不管是運用哪種投資工具,投資人還是必須得評估風險。有「存股不敗教主」之稱的陳重銘以存股為例,他認為,手中資金不多的投資人,在股市中追高反面臨較大風險,與其如此不如換買持股成本相對低的ETF。
但陳重銘強調,投資理財最關鍵的原則就是「不懂的標的就不要碰」,套用到任何一種投資工具都是一樣的。因此,投資人如果想要轉換投資工具操作的話,一定要先做好功課,避免虧損過大到無法挽回。
◎部分內容引用自今周刊《養胖存摺 你要做對10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