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節目主持人夏韻芬提及在大多數人都在討論退休到底要多少錢,通常都只由生活支出計算,其實要先考慮的是你忽略的5大風險。
風險1:委屈自己退休後的生活費
很多人都以為退休後生活簡單、開銷減少,一個月大概1、2萬元的生活費即以足夠。依此水準估算,從65歲退休後活到85歲,退休金準備3、5百萬元就已足夠,但事實並非如此。很多人在退休前生活費就不只1.2萬元,卻要假設退休後個人生活可以縮衣節食。我想大概也是跟一般訊息中提到的所得替代率有關。
大家認為,退休之後,搭公車免費,也省了跟同事喝咖啡聊是非、買漂亮衣服等等花費,認為應該是過去生活費的七折八扣即可。其實,我要推廣是比退休前更高的所得替代率(大於1),舉例一個月花3萬,退休時一個月花4萬(所得替代率1.33%,大於1),這樣你有充分的金錢可以學東西、交朋友,擴大自己的生活體驗。
風險2:低估人身風險/沒有準備安養照護費用
有一個跟老年醫療有關,在網路流傳的笑話是,「你有很多錢,但是需要跟醫生分享;你有百萬名床,卻天天失眠;你拎著LV包包,裡面裝的都是藥!」
跟拉低所得替代率比,還有一個很大的風險是沒有把醫療照護費用估算進來,更是最大的風險跟危機。
年輕時候,我們的醫療費用並不高。就像我斷腿,開刀住院近一個月,術後復健半年,醫療部分的花費並沒有超過10萬元;但是很多健康醫學的訊息都提出警告,50歲後的醫療費用支出會占一生醫療費用的65%。
日前國發會發布的人口推估報告指出,我國在2020年正式進入「人口負成長時代」,比前次推估提前2年。早在2018年,我國就已進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4%),如今更預估提早1年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20%)。
在人口快速老化、年齡組成結構的變化下,等我們老的時候,想倚賴家庭成員照護將愈來愈不可能。
我在節目中訪問過盧建彰,他的母親失智,為她找個安心的養老院煞費心思。他提到一家叫雙連,後來我查一下資料,真的令我大為吃驚。
根據統計,台灣1000多家養老院,有3成床位乏人問津,卻有家養老院是一位難求,現在預約,竟23年後才排得到!不僅滿住率達100%,還能長期維持零呆帳、零訴訟,穩定賺錢的就是雙連老人安養中心——全國最熱門的養老院。總床數432床,入住率百分之百,預約人數達1700人,現在開始排隊,約23年後才排得到。全台養老院提供9萬7000多個床位,還有3萬多張空床,這裡卻一位難求。
它沒有聘雇外勞,人力比為一比二,是政府規定的4倍;每位老人平均空間23坪,是政府規定的4.6倍。
安養照顧費用不容忽視
我也用目前的資訊分享一下安養照顧的費用,有鐘點照護費用,也有按照類型安養型、養護型、長期照護型分類;其中,台灣目前看護費用:每日2000元,一個月就要6萬元,一年要72萬,10年就會花掉720萬。
風險3:活到老才發現錢不夠用,生活品質無法維持
根據內政部最新公布的「108年簡易生命表」,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0.9歲,其中男性77.7歲、女性84.2歲,皆創歷年的新高,且與聯合國公布的全球平均壽命相比,我國男、女性平均壽命分別高出7.5歲及9.2歲。
近年來隨著醫療水準提升,大家重視食品安全與運動養生,平均壽命從98年的79.0歲上升到108年的80.9歲,趨勢是長期的呈現上升,顯示大家愈來愈長壽。
風險4:低估通膨風險——物價逐年攀升,勞保給付基準卻不會逐年提高,而且還會往下修
假設林先生今年45歲,希望60歲退休,目標採簡單生活,所以只要每月2.5萬元就夠用了。林先生退休時累積的勞保年資35年,退休時平均月投保薪資45,800元,計算勞保老年給付月退俸,是45,800×1.55%×35=24,846元。
另外勞退從民國94年起累積,假設當時薪水43,900元,而且薪資按1%幅度成長,勞退基金報酬率根據最新10年的統計數據(2010∼2019)年最低保證收益率平均約1.22%,而實質收益率平均是3.51%,假設報酬率以3%計,勞退未來每月可領約8,602元。加上勞保共約33,448元,看來是可以讓林先生快樂退休。
但是這裡卻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林先生期待的2.5萬元是用現在的物價衡量的;等到他60歲時,當年的2.5萬元早已經不是現在2.5萬元所擁有的購買力,假設通膨3%,現在的2.5萬元,相當於15年後的38,950元。所以,要過現在2.5萬元的生活,其實是相當於60歲那一年的38,950元才夠。別忘了接下來的每一年退休費用還要繼續逐年上升。
至於勞保潛藏負債10兆,現在政府最大的挑戰就是勞保改革2.0,改革方向會朝調降給付、溯及既往還未知?所以光靠勞保、勞退這兩項社會保障與雇主提撥是不夠的,更何況2.5萬元還不足以應付一旦發生重大病殘的醫療自費或是年老的長期照護需求呢!
風險5:高估自己判斷力/被借、被騙、被用掉
更多內容詳見《找個理由來退休:夏韻芬富樂中年學》
(本文摘自《找個理由來退休:夏韻芬富樂中年學》,天下雜誌出版,夏韻芬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