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擴張已經進入後段,且全球經濟成長將同步走低,而股市震盪也將持續成為市場一大態勢。在此環境下,2019年投資配置有轉向債券的跡象,但許多投資人持續追求殖利率,希望在景氣週期後段爭取最後一點報酬,但卻不清楚風險是否符合他們在目前市況下的投資預期。
投資人應留意的是,固定收益基金各有不同。有些債券基金有較高的防禦性,也能同時帶來具吸引力的收益;但是,也有些債券基金積極布局風險較高的資產領域,以致較難抵禦市場波動上升所帶來衝擊。
向歷史取經:並非所有固定收益基金在金融風暴中都表現優異
受到近期偏誤 (recency bias) 的影響,投資人經常會依循不久前曾經奏效的策略,採取相同模式的做法。但景氣週期已來到後段,我們建議投資人應考量這種策略伴隨而來的風險。實際上,固定收益資產類別性質並非都相同,不同的固定收益類別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表現,端看景氣週期走到哪一個階段。
舉例來說,2006年-2008年景氣同樣走到後段,投資人當時如果為了追求較高殖利率,而布局風險較高的債券種類,相信在金融風暴時會對固定收益投資組合的表現感到意外。同理,投資人如果在2015年能源危機時積極配置高收益債券,投資組合亦可能出現負報酬。
當前市場持續波動,同樣適用這個道理
去年2018年第4季突顯出一個重點:市場波動加劇時,並非所有固定收益基金都有同樣表現。倘若基金因結構性因素而偏向布局較低信用評級債券,或風險較高的資產,則表現相對較差;反觀多元配置不同固定收益類別的較為保守的基金,包括全球債券與較高信用評級債券,則表現相對較佳。(如下圖)
圖:2018年底市場大幅波動,突顯出固定收益資產表現的不同
資料來源:彭博;資料截至2019年3月31日。全球債券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債券指數 (美元避險) 為例;全球投資等級債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債券指數 (美元避險) 為例;全球高收益債以ICE美銀美林BB-B級已開發市場高收益債券限制指數 (美元避險) 為例;新興市場債券以摩根大通新興市場債券指數 (美元避險) 為例;全球股票以MSCI世界總報酬指數 (美元避險) 為例。投資人不能直接投資於非管理指數。
現在,隨著景氣週期走入後期,投資人往往追求殖利率最高的投資組合或最高的配息率。然而,市場歷經異常平靜的階段後,如今波動程度加劇,投資人應考量投資組合中的固有風險。
慎選經理人與基金是風險管理的關鍵
當然,投資人的疑問會是,「重新檢視債券配置」應從哪一步開始做起?
我們認為, 投資組合除了核心固定收益配置之外, 信用債也應佔有一席之地,但布局信用債導向的基金時,建議主要應考量基金經理人是否符合以下幾個重點:
1.由上而下觀察:採取紮實的總經分析流程,適當分析市場風險,預估經濟前景。
2.檢視基本面:投入大量資源,適當分析投資標的的基本面,提出由下而上的投資想法。
3.檢視評價面:靈活管理投資組合,確保各項投資承擔實質風險的同時,亦有充足的補償。
4.檢視技術面:深入掌握各類別與各區域市場的實質發債趨勢,以期了解影響投資表現的潛在利多與利空因素。
正如股票投資人會考慮成長股、價值股、景氣循環股與抗跌股之間的差異,債券投資人也應該分析自己的固定收益投資,評估是否適合其願意承擔的風險程度。追求較高的殖利率與配息率,最後往往拉高投資風險,這些標的雖然容易進場布局,但在市場波動震盪時,向來不易退場。
王可華先生(Mitch Wang)為品浩太平洋投顧總經理,已累積逾20年的台灣資產管理經驗,負責帶領PIMCO (品浩) 台灣團隊。
Todd Staley為PIMCO執行副總裁暨香港與新加坡區全球財富管理主管,擁有12年投資經驗,帶領通路投資管理團隊,專注於與金融機構(相關機構以開放、引導或管理架構模式把業務委外由第三方機構投資管理)和家族財富辦公室建立分銷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