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壓歲錢是直接「上繳國庫」,還是能做紅包的主人,享有支配及使用權?
小孩能否成熟的自主管理,很重要關鍵,取決於家長的理財教育方式。
透過兩位媽媽的私房分享,學習她們如何在生活中,建立小孩正確的金錢觀。
根據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二○一八台灣中小學生理財現況調查」,發現逾五成的受訪者(小學生、中學生)表示,遇到金錢問題多半會找媽媽討論,「媽媽」是花最多時間教導金錢觀念及理財知識的人。作為親子理財教育的掌舵手,你是如何與孩子談「錢」呢?
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周行一,對此提出三點建議。首先,親子理財教育須以「愛」為出發,在充滿愛的環境下,小孩更能達到父母親的期望。「例如,孩子亂花或搞丟了錢,父母不能只是一味訓斥責罵,而應在溝通過程中,確認孩子有充分感受到愛。小孩只要認知到一切行為規範來自於愛,就會盡最大努力,不讓父母失望。」以愛之名行教育之實,讓理財觀念向下扎根;以身作則,用心分享與陪伴,則能讓理財教育種子開花結果。
其次,周行一強調,理財教育是一種生活態度、價值觀的展現,父母親的身教勝過千言萬語,日常行為舉止都會對小孩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像喜愛奢華的父母,就很難要求子女應勤儉持家。
第三,小孩的理財觀念需要父母花時間陪伴、理解,才可逐步建立更有意義的價值觀。「比方說,錢的用法不是只有消費,還有助人及投資自己;儲蓄的目的不是為了變成守財奴,而是為了過更有意義的人生。」周行一認為,像教育費用,父母可出一部分,另一部分由小孩負責,讓他們了解錢的用途應有更高的價值。
更重要的是,父母對理財教育須有共識,「儘管媽媽是理財教育的掌舵者,父母彼此之間仍應對零用錢該給多少、怎麼用或金錢價值觀有一致方向,這樣小孩才能有所依循,不會因為標準不同而錯亂。」他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