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出版的《有錢人都懂的金錢心理》特刊,揭露我們對於金錢的常見思維,以及在思考金錢時常犯的錯誤,透過一些小訣竅,幫助我們改善用錢習慣。
無論你現在幾歲,一定要做好金錢的規畫與管理。別給自己藉口,認為記帳很麻煩,「有錢」再理財,否則老來為錢煩惱,壓力會大到把你擊倒。
沒感覺,反而花更多
「買鞋送了500元折價券,不用可惜!再去挑雙鞋子吧!」
「獎金入帳,該吃大餐犒賞自己!餐費預算破表了?!那就當成娛樂費吧!」
「名牌包好貴!但刷信用卡可以無息分6期還,那就先買了再慢慢還吧!」
上述這些場景,是不是很似曾相識?為了折價券去消費,為了獎金上高檔餐廳用餐,因為可以信用卡分期而買了高價品……。使用折價券、獎金與刷卡,讓人們產生這些購買行為好像不用錢的錯覺,在決定要不要消費時,就更容易腦子發熱,跨過原先設定的那條預算的線。
這些故事幾乎天天在我們身邊上演,針對人們的不理性消費行為,《金錢心理學》的作者丹.艾瑞利與傑夫.克萊斯勒有很精闢的見解:「多數人不是刻意犯蠢,也不是毫不在乎違反自己所設的心理帳戶原則,但我們的確使用心理帳戶原則的可塑性,將自己違反原則的花費決策合理化,就像節食者有時也會偷吃作弊一樣!」
看不到,不代表沒成本
「買房比較保值,可是車子比較買得起,那就買車吧!」
「手機數據傳輸、4G、簡訊拆開比價好麻煩,就直接選上網吃到飽好了!」
「手上的股票跌了!那就加碼攤平持有成本好了!」
許多人在做選擇時,會偏好容易的選項,卻忘了背後的隱形成本。以買車vs.買房來說,許多人因車子總價較易入手而選擇買車,卻忽略了新車折舊率高這項隱形成本,新車一落地價值馬上打8折,更不用說往後每一年隨著年份增加價值很快被七折八扣。
股價下跌時加碼攤平也是常見的忽略隱形成本的決策行為。因為不想讓賠錢的事實成真,所以就選擇續抱甚至加碼壓低持有成本,卻沒想過若股價遲遲不見起色、甚至一路下跌,這筆投資非但沒有發揮應有效益,甚至於還擴大侵蝕,正如理財名人「市場先生」所說,「一般投資很難造成大賠,之所以會大賠,往往是在虧損時加碼,誤以為可以向下攤平,才讓損失進一步擴大。」
學學有錢人
其實生活中運用到金錢心理的時刻,幾乎無所不在,而每一次的判斷,也決定了存款的數字是向上增加,還是向下遞減。
所以別再以為培養金錢心理是有錢人才需要的玩意兒,你當然還是可以每期買張樂透、買個發財夢,但在一舉中頭獎逆轉人生之前(畢竟中樂透比被雷打到還難),你可以先學學有錢人,如何在每一次面臨金錢決策時做出正確的選擇,提高累積口袋深度的贏面,在人生賭場上做個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