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看成功人士的書是否有用?成功從來就不是只靠「做對一件事」

看成功人士的書是否有用?成功從來就不是只靠「做對一件事」

2018-07-23 10:01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是關於為什麼心靈成長和勵志類書籍有用?之所以有效,是因為透過這些書籍,把注意力放到正確的地方,而這些注意力決定了後續的成就,如果看完相同的書卻沒有改變注意力,那就會覺得看書沒有用了。

今天要來談談另一個類似的問題:看成功人士的書是否有用?

 

許多成功人士會談到他們的成功方法、經營企業的關鍵因素等等,你一定在書架上看過許多介紹馬雲、巴菲特、郭台銘、稻盛荷夫、傑夫貝佐斯等成功人士的故事和方法,書中似乎也都提供了一些他們的方法或價值觀。

 

但許多時候你如果照書上的觀念去做,卻不見得能得到同樣的成果,
背後到底是發生了甚麼問題?

 

今天市場先生要談談看書學習方法:

 

要抱持疑問


書裡面寫到成功人士的方法,常常被過度包裝與簡化

 

對於學習成功人士的方法,我們最常想的是:「他是做對某一件事才成功!」

 

乍看之下好像只要學會那「一件事」,就能把成功複製了?

 

我們常常喜歡走思考捷徑:把成功過度的簡化

 

人是一種很懶惰的生物,我們的思考常常喜歡走捷徑,因為這樣比較節省能量。最常聽到的例子是:把別人有錢的原因,歸因於他有個有錢的老爸。

 

還有很多例子,比方說:


.他企業經營成功是來自他非常有耐心
.他產品大賣是因為他從小就很有天分
.他得到金牌是因為他用比別人更多的時間鍛鍊

 

但你如果冷靜想想就會知道根本不可能,否則掌握這「一件事」的人可多了,那為什麼沒有那麼多人有類似的高成就?

 

《異數》這本書中也提到,成功的背後除了努力和天分,有一個更重要的關鍵因素就是「環境」。

 

如果比爾蓋茲和賈伯斯不是生在那個年代、不是剛好有類似的環境,就算給他遇到相同的機會,他們也不見得有辦法掌握。
 

學習成功人士的觀念和方法時,一定要加上「人物的背景」與「歷史的時間軸」

 

以下我舉學習巴菲特的投資方法為例:

 

先思考一個問題:巴菲特的投資方法,你認為學得起來嗎?

 

我剛開始學習投資時,第一個在書架上看到的就是巴菲特的投資法。當年一開始看不懂財報,都盡量挑看起來簡單的書來看,於是看到的觀點與想法,就會非常片面與被簡化。

 

舉2個例子:

 

1. 巴菲特從26歲開始全職投資,靠著年化報酬率20%複利致富

2. 他認為價值投資的關鍵在於,買進的股價遠低於真實價值

 

第一點乍看之下很令人振奮,讓人想向他學習從年輕就當個操盤手

 

第二點被當成投資的訣竅,因此去研究許多評估價值的指標,想找出被市場低估的公司。

 

後來隨著看的資料更多,發現到許多事情不是表面上這麼簡單。

 

以下我加上一些人物背景與歷史時間點,你就會會發現解讀的結果完全不同

 

1. 巴菲特從26歲開始全職投資,靠著年化報酬率20%複利致富?

 

很多人想學習巴菲特的投資方法,但有趣的是幾乎沒有第二個巴菲特出現。很大的原因就是巴菲特個人的條件與現在大多數人不同,而且當時市場與就業環境也不大一樣。

 

真相:他在26歲時早有5年業界經驗、且不是用自己的資金

 

巴菲特的第一筆資金是26歲時靠募資而來,大約10萬美金。當時時間是1956年,以通膨物價來算他的資金相當於今天的88萬美金,大約2640萬台幣。(用1956年和現在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換算)

 

之所以募資成功,也是因為他也曾於葛拉罕的公司任職,早在這年紀就已經有超過5年的業界經驗,在那個年代不比現在,20出頭年紀只要有能力就能擔任要職是很正常的事,不但如此,巴菲特最早的投資是從13歲時開始。

 

巴菲特另一個特點在於,他早年時管理費一毛都不收,只在獲利超過S&P500的基準下才收取績效獎金,可以看出他對自己績效的絕對自信。坊間一般的資金管理會收每年2%的管理費10%~20%不等的績效獎金,如果僅管理2000萬,2%管理費只有40萬,扣掉一些必要費用後是不足以支付一般人的生活費的。

 

2. 他認為價值投資的關鍵在於,買進的股價遠低於真實價值

 

按照巴菲特的邏輯操作,就能有類似的報酬率?


但事實上即使是對巴菲特研究很深入且每天有很多時間做研究的基金經理人,他們都沒有做到。
大多數一般的投資人也幾乎沒人能辦到,背後的原因也同樣很簡單:現代的資訊落差已經縮小很多,而且大多數人只能在公開市場上買股票、對企業沒有控制權。

 

真相:當年的投資市場資訊落差巨大,且巴菲特許多交易並非在公開市場上進行

 

價值投資所謂的發現真實價值,其實是在「尋找尚未被發現的資訊落差」,早年的巴菲特所買進的股票,幾乎全都是未上市股票。在巴菲特所在的1950~1960年代,這時沒有電腦、沒有網路,報價要靠營業員或收音機,要查資料只能靠交易所發行的紙本資料上提供的財報,美國公司之多,會去閱讀這些非主流資料的人實際上少之又少。

 

在今天數據的透明度遠高於50年前,人人都有電腦,資料都公開在網路上的情況下,要取得很大的資訊落差優勢,難度當然比以前高很多。

 

當然即使到今天,大多數人仍是不擅長查資料,但比古代好很多了。

 

另一點是巴菲特的收購往往不是在公開市場上進行,而是直接找到大股東做交易,這樣一來就有談條件的空間,比方說他提供不干涉經營的條件,便能換取到較便宜的價格。

 

除此之外他的買股票很多時候指的是「收購」,對經營階層的決策有影響力,也是與大多數在公開市場買股票的人不同的地方。

 

因此學習巴菲特方法後,如果只是使用一些ROE或PB等判斷指標,找投資標的時往往會發現:“天啊,怎麼幾乎找不到超棒的投資標的?”


回頭查查當時的時空背景以及執行細節,就會發現事情往往跟你想的不一樣。

 

上面這些解讀只是一些範例,

 

我想說的是:成功人士方法當然值得學習,但不能只看表面

 

還要考慮當事人的背景與歷史因素,才有機會將他的優點發揮在自己身上。

 

比方說大多數人一定聽過老一輩人說:「認真念書,才能找好工作賺大錢。」

 

聽起來也沒什麼不對,但放到今天,許多年輕人辛苦念到名校畢業薪水也不一定比較高。

 

原因也很簡單,30年前大學畢業生人數還不到今天的一半,那個時代經濟成長很強,房價也沒現在昂貴,如果當時有好的學歷優勢當然非常的大。

 

時空背景換到今天,今天大學畢業生滿地都是的情況下,長輩的經驗談是否還合適?很可能只是剛好提出這個建議的長輩,身邊有較多當年學歷高後來有高收入的案例,聽到這些建議與方法時該如何做判斷,就考驗你的思考能力了。

 

快速總結一下:該如何向成功人士學習?

 

1. 不要覺得成功是做對了某一件事,其實通常是許多因素結合之下的產物

2. 不要只學方法,關注「人物的背景」與「歷史的時間軸」你就可以找到更多關鍵因素

 

額外分享幾篇投資理財好文章:

1. 投資理財》分享我的投資書單

2. 投資入門》超過100篇入門教學文章

3. 最新現金回饋信用卡比較懶人包

4. 股票開戶》最新優惠開戶活動分享

5. 基金開戶》買基金0手續費的開戶優惠

 

本文經市場先生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巴菲特的投資理財智慧:用長期的角度來思考投資問題
巴菲特的投資理財智慧:用長期的角度來思考投資問題

2018-07-16

寫下來就有威力 為什麼成功者都是「清單控」?
寫下來就有威力 為什麼成功者都是「清單控」?

2018-07-12

想成為成功人士 這5個特質你有嗎?
想成為成功人士 這5個特質你有嗎?

2018-06-25

唬很大!很年輕就成功,可能是靠爸或捏造
唬很大!很年輕就成功,可能是靠爸或捏造

2018-06-01

理財最大的錯誤,巴菲特這樣說…
理財最大的錯誤,巴菲特這樣說…

2018-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