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據了解,個人參與股權群眾募資的法定最低資金持有額度是300萬人民幣(約1400萬台幣),投資人不會一下子全都投出去,隨便分幾年都比一下子投出去強,因為實際操作起來會發現「案情並不單純」。
當初我接的B子公司,投資人也是先用預訂資本額的一半先登記成立公司,等營運一段時間才打算增加另一半資本額,應該就是這個道理。
早期項目中最重要的是創辦人的人品
對投資人來說,創辦人足夠聰明只不過是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而已,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投資人更需要關注的是創辦人的人品:正直、坦蕩。
不過價值觀這東西可能每個人都不一樣,但作為投資人,通常只投資與自己的價值觀相同的人—哪怕只是相似都不行。因為這是在投資決定完成之後保持心理健康、心態平和的關鍵和基礎。
投資人若一開始就命中找到人也真的算幸運。不過實際經歷過半年,價值觀這種事,有時真的很難在一開始就很清楚地判斷出來,也確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我自覺得人品這部分倒沒問題,而是看待事情的角度確實很不同時,為了彼此的「心平氣和」、為了對得起投資人的錢,還不如自己先選擇說再見。
選擇賽道是投資人的事,不是你的事。
選擇賽道,並不像看起來那樣是創辦人的決策,事實上是投資人的決策—由他自己篤定地選擇自己的賽道,若再遇到了自己心儀的千里馬是極大的幸運。相反的,說服一個人不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反而讓他去做自己選定的賽道裡的選手,結果會不太理想。
我自己接觸社群半年的那六個月經驗似乎也間接證實這一點,原來我一開始選定的是A賽道,不過後來也配合著換到了B賽道,也想挑戰自己是不是那匹千里馬,最後果然不太理想。
沒有實力不要亂領投
領投者的資金風險其實與跟投者是一樣的,反正項目失敗了誰都拿不走什麼。但領投者的收益中有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聲譽。自己領投的專案不斷成功,就會積累更多的聲譽。在投資圈裡,聲譽幾乎就是現金—有聲譽的投資者隨時可能從一個獨立的投資人升級為指揮若干億資產的基金合夥人。專案失敗的話,聲譽就會受到影響。結論是,沒有實力不要亂領投。
朋友圈中的天使投資人,也算是領投成功不少專案,所以才能不斷累積其他投資人的信任,當看到下一個新的趨勢來,在前一個浪潮還沒退盡時,就能趕快先佈局,吸引下一個投資項目的資金。
之前聽我先生轉述的比喻是,浪打過來前,要成為站在浪頭上的人。現在則進階到另一種類比,站在滂沱大雨(資金)下,自己被淋到的那一塊面積也是很驚人了。
如何成為受歡迎的投資人?
「矽谷人脈王」、LinkedIn的創辦人里德.霍夫曼建議:「先幫上忙再說。」
例如,作者提到他會「組局,組局,再組局」,把大量的時間花在組局請朋友們吃飯閒聊上。把那些他認為有意思的、有想法的人放在一起—誰知道會發生什麼呢?
待在前公司的那半年,也常常得參加這樣的組局,就是投資人、或是自己會安排有關聯的人,然後就多認識認識看之後有什麼業務可以合作。
這時作者提到的另外一個訣竅就很重要了:「事先聲明自己並不一定能幫上忙,但一定盡力。」那段時間我也常聽到這句話,對被投資的人來說,這的確是比較負責任的投資者,因為總比把話說的太滿來得好。
用自己的錢投和用別人的錢投有什麼不同?
大多數職業投資人投出去的通常是別人的錢,而業餘投資人投出去的通常是自己的錢。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心態。為別人管錢的人更聰明、更職業,效率更高。業餘投資人因為用的全是自己的錢,並且總資產本身就不多,於是有輸不起、等不起的心態。
聰明人拿著別人的錢去投資,賠了,最多是改行;賺了自己就有20%的收益……比如自己出100萬,融來1億,100倍的20%等於2千萬,相當於做出來一個20倍的槓桿去創業,最多賠個100萬。
職業投資人還有另外一個常見的手段:在找到下一個買家之前,根本就不投(據說通常這是絕口不提的事情)。這也很像是買房的投機客一樣,早就盤算好會有下一批買家,否則也不會冒然出手。
從我先生分享的投資圈經驗,有時候會覺得那個世界的錢好像不是錢,投資人同時要管很多項目,反正資金也不少,就很大方地用。正如同書裡也提到的,在投資圈中,最不重要的就是錢,因為那是基本。有一個比喻很貼切,就像蓋房子是需要用到很磚頭沒錯,但有很多的磚頭也不代表就能自己變成一棟待價而沽的房子。
不同的產業對金錢價值觀、可動用的預算確實有很大的不同,有我先生這個中介節點,讓目前選擇先投入相對單純文化產業的我,得以窺探有時也會腥風血雨的創投圈的一些事,讓我能反覆檢祝在這個光譜中我到底最適合、最想待在哪一個位置。也許之前我從沒真正搞懂過投資人最在意的事,也許幾年前我就搞懂這些道理時,可能待不只半年。
但人生本身就是一場創業,就把自己當作新創公司、公司的合夥人來經營,為已經走到這階段的自己再打下下一個階段的紮實基礎,成為自己當投資人時都會想投資、人生的那一隻「獨角獸」!
啟動夢想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