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對高殖利率的定義,越來越低,就算股價高,每股配息也高不起來;要接受新均數的時代,就多買些以前看不上眼的殖利率股吧。
運用到投資實務,就是指數型的被動投資法。任何投資技巧剛開發出來,都有神奇效應,等到用的人多了,這些指標啥的,就失去光環,甚至還會讓後期跟進的摔一大跤。這些年的金融風暴,似乎就是套著這模式演變的。投資銀行把商業銀行不動產放款,包裝成各種衍生性金融商品,狠狠的賺一大票。跟進的越來越多,理應保守的退休金,甚至某些國家的央行,都忍不住這誘惑時,就形成毀滅性風暴。
大多數投資工具或投資技巧沒這麼戲劇性,但形態類似,老師講得天花亂墜的必勝招式,用歷史資料模擬還真有模有樣,等到自己拿新台幣下場,就變成一團糨糊,是用自己血汗錢熬煮出來的。
既然回歸均數是常態,那麼美國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克說的話,就大有玄機。幾周前他說,在他有生之年,不會看到美國利率回歸歷史平均水平。這個推測違背前面說的法則,如果預言成真,表示過去兩、三百年的循環模式,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類似生物演化出現優勢突變種,取代了舊物種,才會讓歷史的平均數值,失去參考意義。
以過去十幾個月的市場變化來看,是依照柏南克的分析在運行。市場先擔心央行要抽銀根,所以利率走揚,股、債市場雙跌。可是第二季之後,發現即使聯準會減少買債的金額,但是資金浮濫的現象依然存在,債券市場很快又恢復多頭走勢,股市也看跌不跌反創新高。
這道理很簡單,假如利率不會漲,那麼現在看起來不高的殖利率,實際上就是很高,管它政策招牌又換什麼名稱,先搶先贏。不只美國這樣,台灣也是。最近拍賣三十年期的國債,開標出來,殖利率只有二.○一%。
上一次拍賣,正好是預期升息心理最高的時候,同樣條件的國債殖利率是二.四%。才兩個月的時間,利率差很大。要知道,國債的賣方是財政部,買方是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都不是小老百姓。這項演變真真確確的顯示,市場錢太多的事實。
這對投資的實際影響,是個悲慘的事實,高殖利率的股票越來越少,或是說,市場對高殖利率的定義,越來越低。剛入行的時候,不用到三十年,十年以上的國債,都是在八趴以上。現在連倒閉風險很高的垃圾債,都只有五、六趴。
三年前還可以挑三揀四,要找配息率十趴的股票,現在有六趴就偷笑。因為原來高殖利率的股票,價格一年比一年高。二○一○年以前,中華電信一股只有六、七十元,現在是九十幾元,而且時不時就跳到三位數,可是每股配息還是在四元、五元之間徘徊。分子不變,分母變大,殖利率下降。
信柏南克說的,就要接受新均數的時代,多買些以前看不上眼的殖利率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