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進度順利,勞工退休金明年起將走入自選平台的新階段,但從上路一年多的「私校教職員退撫儲金投資平台」實施成效來看,自選平台若要發揮功能,其實還有兩大問題待解決。
事實上,自去年年初開始,台灣的六萬多名私立學校老師已經透過「私校教職員退撫儲金投資平台」,為自己選擇適當的投資標的。這群人過去一年的經驗,就像勞退基金走向自選平台的一場先行試驗,足以作為勞退改制的借鏡。而在這場試驗中,至少看見兩大問題。
問題一:參與程度不足 靠政府心態作祟 自選僅八%
問題一:參與程度不足 靠政府心態作祟 自選僅八%
首先,全台灣總共六萬二千名私校教師中,至今仍有超過九成未曾使用自選平台。主管機關教育部私校退撫儲金監理會執行祕書賴俊男表示:「這畢竟是國內退休制度的新舉,大家需要一段時間適應。」
私校投資平台的運作流程,是教職員須先填寫一份書面登記表,完成風險評估後,再登入由中國信託承辦的投資平台,以選擇理想的投資組合。平台依不同的風險承受度分三種組合:積極型、穩健型、保守型。其中,保守型可以得到政府兩年期定存的收益率保障。未完成風險評估、未登入平台的教職員,則一律被分配到保守型。
據統計,目前尚有五二%的教職員連第一階段的風險屬性評估都未完成,而在完成風險評估的四八%中,有近四○%的成員還沒有上網登入投資平台;也就是說,總計有九二%的私校老師根本沒有「自選」。賴俊男直言:「如果連教職員的推動都充滿困境,未來要推廣勞退平台的難度可想而知。」
某位私校教師表示,一三年平台推出時,除了舉辦多場座談會,也發給每位教職員一本宣導手冊,「教育部該做的都做了!」但成效不彰是事實,背後的問題,恐怕是台灣社會仍擺脫不了「退休靠政府」的心態,至於解決之道,則是更加全面的理財教育推廣。
考量政府的資源與效率,與其指望政府一手包下推廣理財教育的工作,不如依賴市場機制,思考如何改變現有平台架構的設計,增加投信投顧業者的競爭,讓民間業者在逐利的動機下,自主扛下推廣教育難題。
宏利投信投資長王彥傑就表示,以目前的私校自選平台只能「三選一」的架構,基金業者不能直接面對客戶,也就沒有動機進入校園提供宣導或諮商服務。「若能進一步開放老師自選個別基金,業者『動起來』的意願就會比較高。」
此外,以去年四月到今年四月底的三類型組合績效來看,保守型為一.八六%、穩健型八.二八%、積極型二.六四%;保守型的表現雖然高於兩年期定存一.三九%,但只略高於過去一年的一.六五%物價漲幅,對年輕族群來說,透過這樣的報酬率來累積退休金並不合理。至於表現較佳的穩健型與積極型,各自只有三%的私校教師選擇,合計受惠者不到四千人。
問題二:自動選項不完備 考量人生階段 應隨時調整
問題二:自動選項不完備 考量人生階段 應隨時調整
歸根結柢,保守型組合之所以占到九成,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自動選項」的設計:只要未完成風險評估、未登入平台,就會自動加入保守型。那麼,自動選項應該如何調整?
業者認為,若參考國外經驗,如「生活形態基金」及「生活週期基金」等,都可考慮作為自動選項的方向,前者是依投資人自我選定的風險屬性,投注於一檔相對應的基金中,自動為投資人做好積極、穩健或保守的資產配置;後者則是依投資人預定的退休時間,隨時間推移自動調整資產配置。
簡單地說,政府應該重新思考「自動選項」的意義。在「自動歸為保守型」的思惟中,本意在於「確保未表態的投資人不會虧損」,但在二○○六年,美國已對四○一K計畫(類似國內勞退制度)進行修法,將雇主對勞工的最大責任,從原本的「保證無風險」,轉變為「盡力保護退休金不致匱乏」。
對此,金管會副主委王儷玲表示,私校平台受限於資金規模不足,增加基金選項上有先天困難,但未來的勞退自選平台將規畫把「生命週期基金」設為投資標的之一。若未來勞退平台發展良好,或許私校平台可以考慮與勞退平台整合,除可提供私校成員更多投資標的外,也能降低私校基金自主投資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