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上或經濟上,都有時間拉長總會達到均衡的說法,但沒人要等,所以表面上調控物價,實際上寬鬆必然的持續。
常有人說:事緩則圓,只要時間夠長,事情總會慢慢平靜下來。用在物理上或經濟上,都有相同講法,就是擾動結束,系統又歸於平衡。
可惜均衡不只一種,穩定不表示一切又回到美好舊日時光。例如行星撞地球,我們都死光了,最終還是會出現欣欣向榮的新生態,這也是一種平衡。但這樣的回歸自然,恐怕再鐵桿的環保分子也接受不了。所以在有能力調整的時候,我們還是希望在動盪之後,往更好的地方發展出新常態。
穩定,可不表示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同樣的失業率,到底多少算好,不同地方標準差很多。美國今年拚死命印鈔票,才把失業率弄到一○%以下,就業不振成為歐巴馬連任最大的障礙。
但同樣的數字要移到歐洲去,還算前段班;歐洲的失業率,長期都在兩位數,這些年德國占歐元的便宜,可以降到八趴以下,已經是超優的紀錄。放到亞洲來,稍微像樣的國家,就算失業率加上通貨膨脹率的痛苦指數到了八趴,政權都要拱手讓人,別說單單失業率就破八。
美國怕失業,德國怕通膨
各國的均衡狀態不同,有兩個大議題可以討論,一是各國的政策會有很大差異,免不了就會以鄰為壑,像中國罵美國印太多鈔票,歐洲告中國出口太多衣服鞋子之類的;二是大家也都很害怕,調整過程中,跑到不想要的均衡去了,例如德國出現美國的財政赤字,中國就業狀況向歐洲看齊等等。
通貨膨脹很可怕,很多人找不到工作也很可怕,到底哪個比較慘?大多數政客都是漂移的,哪個看起來可怕就整哪個,只有在失業率提高與物價高漲的停滯性通膨期間,才被迫選擇。
最近一次大型停滯性通貨膨脹發生在四十幾年前,美國因為同時擴大社會福利政策與全面介入越戰,造成財政赤字結構性的增加。又碰到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以石油當武器,挽回在沙場上戰敗的頹勢。
這些事件一個滾一個,造成七○年代高失業率、高通貨膨脹的可怕傷痕。後來在智利、以色列等國家,也有過局部性的停滯性通膨,也都很慘烈。這些風波的平息,都是咬緊牙根,狠狠拉高利率把物價穩定下去,先讓日子更苦,換得後面三十年的太平歲月。
表面上調控物價,實際上持續寬鬆
○八年的金融海嘯,沒演變成失業率兩三成的大蕭條,則是另一個極端的故事。○七年的物價也是漲勢凶猛,所以危機剛發生的時候,許多評論認為,又將再一次面臨可怕的停滯性通膨。但是衰退本身抑制了需求,讓原料價格快速腰斬,所以環太平洋國家卯足勁印鈔票,硬生生穩住局面。
把這些事情想在一起,大局勢就很清楚。景氣有在復甦,力道很弱讓大家無感,但也因此不會有全面性通膨。長期說來,一定會達到均衡,但沒人要等,所以表面上調控物價,實際上寬鬆必然持續。大選年ㄟ,千萬別忘了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