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年,新台幣維持弱勢貨幣,台灣的薪資也原地踏步了10年。在這樣的情況下,誰說弱勢貨幣就是好貨幣?
七大工業國集團(G7)連手干預匯市,阻止日圓升值,G7認為,日圓兌美元陡升,將對經濟和金融穩定產生不利的影響。然而,已開發國家遏止日圓突然升值,卻剝奪了日本災後尋求穩定的機會。G7財長們或許與許多經濟學家及央行官員一樣,都犯了同樣的錯誤──便宜的貨幣就是好貨幣。
一九九五年阪神大地震後,保險公司為了理賠而買進大量日圓,帶動日圓走升。部分財長認為,這回投機客也預期日圓將走升,而藉機興風作浪;但這次投機客恐怕要失望了。因基於阪神的經驗,保險公司在承保時,已針對日圓進行避險了。
此外,就算有投機性買盤介入,但背後若沒有實質需求支撐,光靠投機客根本不足以推帶貨幣升值。日圓的實質需求若不是來自保險公司,那就是來自日本經濟本身──光是提供三、四十萬無家可歸的災民食物、飲水等生活所需,以及災區重建所需的物資,就可能需要大量進口供應。在這種情況下,G7的干預,反而增加日本人重建的成本。
不過,這不是重點。G7財長大概認為,便宜的日圓將帶動日本製造商出口更多貨品,此將有助日本經濟,也符合現階段日本的需求。不過,仔細想想地震對日本貨品供需所造成的影響,日本人現在極度缺乏民生物資,不但日本製的產品要供應國內,不足之數,還得自國外進口。
至於出口方面,強震後很清楚看出,全球極度仰賴日本生產的部分關鍵零組件和原料,特別是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因此,只要日本廠商做得出來,不論匯率或售價多高,中下游客戶幾乎都願意不計代價購買。
在日本亟需向外採購物資之際,G7卻連手打壓日圓,恰恰凸顯了干預外匯市場的荒謬和風險。台灣經濟正經歷一場結構性的改變,資本支出和國內消費開始超越出口,成為經濟成長的新動能。在這改變的過程中,疲弱的新台幣只會增加調整的成本,並拉低台灣人的生活水平。
去年下半年新台幣大幅升值,對許多出口商而言,是相當痛苦的階段,但台灣經濟的轉型,卻也有不少人因而受惠。台灣房市的過度投機,正顯示出台灣擁有過多的投資資本,及過少的投資標的。著眼於中國和亞洲市場的成長機會,台灣的汽車、鋼鐵和其他產業相繼擴廠增加產能;其中,新台幣的走強,將提高台灣相關產業的競爭力。
過去十年,新台幣維持弱勢貨幣,台灣的薪資也原地踏步了十年。近來投資支出成長,可望帶動薪資上揚,進而刺激消費支出;而較強勢的新台幣,也將進一步提升民眾的生活水準。在這樣的情況下,誰說弱勢貨幣就是好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