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克.菲尼(Chuck Feeney)是誰?在他登上《富比世》富豪榜前沒人認識他;而當他登上富豪榜時,已經身無分文。靠免稅商店致富的他,早就將財產全數捐出。現在,他擁有更多了。
一九六五年末,查克.菲尼來到檀香山國際機場時,他經營的免稅商店比菜市場攤子大不了多少。商店位於出境大廳,總面積只有一百平方呎出頭。店裡有三個四呎長的櫃台,用膠帶黏在一起。
菲尼發現,夏威夷正處於觀光潮的早期階段。隨著一九五九年夏威夷正式成為美國的一州,加上波音七○七開始飛行太平洋航線,從加州飛過來只要三個小時,於是美國觀光客開始大量湧入。
隨著一九六四年的東京奧運,出國觀光的限制放寬,所有的管制也都開始改變了。此時日本已經逐漸蛻變成一個經濟發電所。對珍珠港的怨恨已經隨著時光而褪淡。夏威夷吸引日本遊客的,不光是因為亞熱帶氣候和沙灘,也是因為距離比較近,很多當地人都有日本血統,而且,夏威夷屬於美國——美國可是全世界的消費中心!
免稅店 大發日本財
愈來愈多日本人擠在那個小店的櫃台前。菲尼也開始每天清晨上日語課,一周五天,溫習他在軍中學過的日語。他還記得很多辭彙,很快就可以用日語跟客人交談。他堅持所有櫃台的員工,都要跟顧客講日語。
日本客人對那些免稅價格大感驚訝。在東京一瓶零售價二十五美元的威士忌,到了菲尼的免稅店裡只賣六美元。一瓶在東京五十美元的干邑白蘭地,在免稅店的價格只有十美元。
一年之內,日本觀光客就從涓滴細流變成小溪,然後變成大河。「我還記得那種壓力愈來愈大——成長太快了,好幾次櫃台都被推得往銷售小姐身上倒。擁擠的人群急著要買在日本買不到、或在日本十倍價錢的東西。我們聰明的一點,……就是明白日本的海外旅遊人潮一定會暴增。」
他們把機場商店擴充到四百平方呎,根據當時《檀香山星報》(Honolulu Star-Bulletin)的報導,裡面塞滿了「鱷魚皮手提包、手錶、珠寶、皮件、鋼筆、鑽石,以及烈酒、香菸和香水。」
菲尼逐漸富裕起來後,也開始零碎地把錢捐出去。他對同事很大方,常常替住院的員工或他們的小孩付醫藥費。他記得最早的一筆大額捐贈,就是一九六○年代,他寄了一萬美元支票給他的朋友、也是康乃爾大學飯店管理學院一九六一到八一年的院長貝克(Robert Beck)。飯店學院希望校友捐一千元,但「我想送個有意義的禮物,然後我想一萬元應該算是有意義吧。」他說。
富起來 也開始捐出去
「我其實沒那麼愛錢,」他告訴記者:「某些人有錢會得到快感。但我不是那樣。」他「非常好勝」,但動機是源於創造性的挑戰,亦即用更好的方法去做某些既有的事情。他說,他對成功的定義,不是得到自己想要的錢,而是能建立一個快樂、健康的家庭。「人生一定要保持均衡。不論事業、家庭、學習與教導的機會,都能達到均衡。」
一九七○年代晚期,據估計,菲尼的財富已經接近兩億五千萬美元,他和合夥人在幾次餐敘中,開始討論到認真做慈善事業。菲尼喜歡告訴生意上的夥伴,思考時應該把格局放大,而他在苦思「認真施與」的概念時,也把同樣的建議用在自己身上。菲尼心中醞釀的是一種革命性的想法,因為儘管菲尼享受自己在事業上的持續成功,但他不單想當一個大方的捐款人,而是要捨棄沉重的財富,並承擔起將之用於慈善的責任。
他的人生充滿矛盾。他替家人買了好幾棟豪宅,自己卻不住在裡面。他曾是全世界最大的香菸零售商,但卻厭惡抽菸。他販賣奢侈品,但卻從來不用路易威登手提包。他靠推銷高級消費品致富,卻不喜歡鼓吹人們消費的聖誕節。他人生中最大的矛盾,就是他和金錢的關係。他喜歡賺錢,卻不喜歡擁有錢。
( 本文摘自第七、十一章,楊卓翰整理)
■億萬財富的真實故事
作者︰康納.歐克勒瑞(Conor O’Clery)
《愛爾蘭時報》(The Irish Times)記者,曾獲新聞獎項及書籍著作獎項。曾任《愛爾蘭時報》駐倫敦、莫斯科、北京、華府、紐約特派員。撰寫過有關俄羅斯、愛爾蘭、美國政治的書籍。現居愛爾蘭都柏林。
譯者:尤傳莉
出版:早安財經(2010年7月10日)
■大亨傳奇
作者︰Wyn Derbyshire
譯者︰袁世珮
出版:繁星多媒體
內文簡介︰本書深入探討六位白手起家、創造驚人財富的大亨:卡內基、洛克斐勒、福特等,讓讀者一窺他們的動力為何、他們如何累積財富、如何過他們的人生,以及他們留給後世的一切。
■當韓第遇見新慈善家
作者︰查爾斯.韓第
譯者︰黃孝如
出版︰天下文化
內文簡介︰作者登門拜訪23位社會創業家,為我們揭開了這一代新成功人類裡的某些典型;這群人既享受了資本經濟浪潮的好處,現在他們要反過來,改造出「慈善的資本主義」、「填補弱者缺憾的資本主義」。